太原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揽金超亿元
本报记者 任小芳
主要景区、公园、博物馆、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接待市民和游客 731.8万人次,门票(营业)收入10365.4万元;市属文博场馆接待游客91.14万人次,门票收入1484.50万元……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太原各文博场馆、景区人潮汹涌,文旅市场表现强劲,假日经济热力十足。
多业态融合 点燃消费新引擎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太原市旅游市场表现强劲,文博游、亲子游、红色游、国际艺术节、夜间经济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力,太原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古建文博游持续升温。省城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23.02万人,门票收入1774.71万元。其中,太原市文物局直属文博场馆接待游客91.14万人,同比增长2.29%;门票收入1484.50万元,同比增长13.96%,文博游人次与门票收入再创新高。
夜游古迹赋能消费。太原市积极丰富夜间文旅产品供给,通过延时开放、夜游项目、光影演艺、美食市集等多元业态,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拉动餐饮、住宿、文创等综合消费,成为点亮夜经济的强劲引擎。游客纷纷到迎泽大桥赏夜景、在铜锣湾特色街区淘夜食、去晋阳湖观看实景夜演,体验太原“越夜越精彩”的独有魅力。作为我省第一家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晋商博物院推出了“古院新韵·潮玩国庆夜”系列活动,让游客感受双节独有的浪漫与欢乐。蒙山景区大佛亮灯仪式,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华灯初上,百年老字号山西饭店古建灯光亮起,引得不少网友拍照打卡。
家庭出游成为亮点。今年双节叠加,家庭出游热情显著提升。太原动物园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互动活动,成为市民家庭亲子出游、亲近自然的优选目的地。双塔公园以“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为主题,为八方来客奉上了一场精彩难忘的菊花盛宴。太原植物园以“双节同庆·绿动金秋”为主题,推出了涵盖花卉展览、非遗展示、杂技表演、音乐角等十余个板块的活动。太原市博物馆推出了“华灯初上 礼赞中华”“灯月长明 光照团圆”等主题活动,让孩子在家长陪伴下触摸传统技艺,在欢声笑语中读懂“家国团圆”的文化内涵。
红色地标引领热潮。太原解放纪念馆(原牛驼寨革命烈士陵园)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于今年国庆假期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瞻仰。
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国庆中秋假期,全市各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剧场、文化场馆等共举办了6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构建起“白+夜”“传统+现代”“本土+国际”的立体化文旅产品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不同观赏需求。其中,晋祠博物馆推出了“千年侍女·晋祠有约”等系列活动,再现晋祠历史文化千年风韵;稻田公园推出了“月满华诞,稻梦奇缘”主题系列活动,打造沉浸式秋日假期体验;太原古县城举办了“太原·法国嘉纳国际艺术嘉年华”,将国际艺术与千年古城深度融合;钟楼街以原创IP“钟宝儿”戏曲形象装置亮相,以光影为语言、文化为脉络,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光影之旅;山西大剧院、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太原工人文化宫等各剧场推出精品演出99场,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多样化演出轮番登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多部门发力 提升品牌影响力
假期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擦亮“唐风晋韵·锦绣太原”金字招牌。
线上线下联动造势,主题线路激活资源。早在假期前夕,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就以“提前谋划、精准发力”为核心,全面布局假期文旅宣传与服务筹备工作。线下主动走出去,赴石家庄市、贵阳市开展专场文旅宣传推介活动,面对面宣传“锦绣太原”的文旅特色;线上同步构建传播矩阵,拍摄制作系列主题攻略短视频,通过多平台分发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推出了“双节同欢聚并州 漫游古今品太原”主题线路,串联太原市核心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差异化深度畅游选择,提前为假期文旅市场预热蓄能。
国家级媒体高频聚焦,多业态盛展太原风采。假期期间,央视、人民日报、求是网等国家级媒体持续聚焦太原文旅,通过多时段、多栏目、多维度报道,全方位展现太原文旅的活力与魅力。9月26日,央视《正点财经》报道了太原旅游市场升温态势,求是网专题呈现了汾河生态治理后的锦绣美景;9月28日,央视网将太原列入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提前释放假期文旅热度。报道内容覆盖多元业态:央视新闻关注老陈醋博物馆非遗体验、红色场馆精神传承及《浪浪山小妖怪》取景地古建打卡热潮;央视《新闻联播》两度聚焦,分别展现了老龙头景区生态之美与晋祠日均4万人次的火爆游览场景;人民日报、央视财经等关注古建“潮”变创新与魅力街区风貌,央视还特别点赞晋祠“全员上岗、志愿服务前置”的优质保障举措;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国庆中秋假期·出行 山西太原 民航迎来返程高峰 多举措保障出行》,通过展现机场高效有序的服务流程,完整呈现太原文旅从“接待热”到“返程暖”的全周期服务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