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间的山河岁月
书名:《旧食光老情怀:正是时江城遍地炊烟》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张建伟
在《舌尖上的中国》电视栏目日渐火爆的同时,一本以优美文笔阐述美食的畅销书悄然涌现,张建伟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为我们烹制出一席名为《旧食光老情怀:正是江城遍地炊烟时》的味觉盛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次以情感为火候、以记忆为调味的精神烹饪。书中,无论是饕餮大餐还是街头小味,在作者笔尖的浸润下,皆升腾起温暖的人间烟火气。他通过描绘一道道武汉菜的色香味形,借由品尝的个体经历,展现出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情怀、历史积淀与生活厚度,引领读者步入一场由味觉牵引的、深沉而温暖的文化寻根之旅。
张建伟笔下的每一道菜,都是这座城市文化DNA的一个片段。例如,“河阳三蒸”被形容为“与盛世烟火谈场恋爱”,这不仅仅是对烹饪技法的描述,更揭示了鄂菜乃至楚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哲学:对“水火相济”的深刻理解。蒸,以水为媒、以火为基,温和而包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本味。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性格的隐喻——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如同蒸笼里的各样食材,既保持各自的特性,又在共同的“蒸汽”中达成和谐的至味。而“排骨藕汤”所承载的“乡愁”,更是将个人的情感记忆与地域物产(洪湖的藕)绑定,使得乡愁不再是抽象的思绪,而是化为一碗可以品尝的、温热醇厚的实体。“老情怀”与“旧食光”这两个关键词,点明了本书的另一重核心维度——时间性。食物在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时光的窖藏。书中对“洪山菜薹”的书写,称之为“金殿玉菜”的“三生三世”,这便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叙事。一道蔬菜,从民间的田埂到帝王的殿堂,其背后是地方风物与王朝历史、民间传说交织的传奇,食物因而负载了超越其本身的社会史与文化史意义。
同样,“传承千年,让人念念不忘的东坡肉”,连接的不仅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个人轶事,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化理想在饮食上的投射。东坡肉所蕴含的,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将生活艺术化的精神姿态。而“老谦记牛肉豆丝,流传百年的武汉味”,则将目光投向了近代的市井江湖。一道小吃,历经百年沧桑,成为一个城市商业史、移民史和市民生活史的活化石。通过这些食物,张建伟为我们搭建了一条通往不同历史时期的隧道,让我们得以品尝时间的厚度。
本书最动人的篇章,往往在于对食物所维系的人情味的细腻描摹。“围炉夜话,牛蛙火锅边的热闹和喧哗”,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市井图景。火锅,这种强调共食、分享的餐饮形式,本身就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体现。围坐一炉,不分彼此,在沸腾的汤底中涮煮食物,交流也随着温度一同升温。这不仅是饮食,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是中国人构建熟人社会、巩固情感联结的方式。
“每粒珍珠丸子的灵魂都有颜色”“貌不惊人,内心丰富至极的皮条鳝鱼”这样的表述,则体现了作者对平凡食物的深情凝视。他将食物拟人化,赋予其灵魂与内心,这是一种深切的共情。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对一道家常菜投入的专注与情感,本身就是对机械化、去情感化饮食方式的一种温柔抵抗。他对“金牛千张”的“薄”的极致追求,对“荆州鱼糕”“食鱼不见鱼”绝妙工艺的记载,不仅是对技艺本身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手工精神的挽留。当工业流水线生产的食材日益充斥市场,这种对传统手工艺的记录与颂扬,无疑是对抗文化遗忘的有力之举。这本书,因此成为一座微型的、关于江城饮食文化的“纸上博物馆”,为后人理解这个时代的味觉风貌留存了宝贵样本。
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当下,许多地方性的饮食传统正面临着被标准化、同质化浪潮侵蚀的危机。《旧食光老情怀:正是江城遍地炊烟时》的写作,因此具有了一种文化“守夜人”的意味。张建伟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在时代的洪流中,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濒临消逝的味觉记忆打捞上来,擦拭干净,为其建立一份详尽的文字档案。
《旧食光老情怀:正是江城遍地炊烟时》是一部充满文化自觉与人文温度的作品。张建伟通过一道道具体的菜肴,为我们编织了一张由地理、历史、人情和技艺构成的复杂而精妙的文化意义之网。他让我们看到,饮食之事,小可满足口腹,大则可窥见一方水土的魂魄、可触摸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结构。在行色匆匆的现代社会,这本书如同一剂温润的汤羹,抚慰着无数漂泊心灵的乡愁。它告诉我们,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吾土吾乡。翻阅此书,我们品尝的不仅是江城的百味,更是在重新确认我们与传统文化、与脚下土地的血脉联系。 闫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