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战略命题。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升其心理韧性与抗压能力,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防范化解校园心理危机风险的重要抓手,能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高校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及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研究和推进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开了新境界,提出了新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更加多元化,学生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对高校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传播快速化等社会变迁,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因素。
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社会性、服务性与动态性为鲜明特征,突破单一心理干预框架,转向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其内涵不仅涵盖个体心理调适,更强调群体心态培育与社会风险化解,其实践路径则是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多元协同等维度,整合“监测—引导—化解—应急”四大子系统,形成全链条服务体系。这一转型既是高等教育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关键支撑。
一、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化的双重背景下,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不断延伸,目标不断从单一心理问题干预向全周期心理素养培育跃升,从校园场域治理向社会心态涵养拓展,并通过社会性协同、服务性赋能、动态性迭代的鲜明特征,回应现实挑战,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文关怀新动能。
(一)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高等教育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支撑。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性、全域性的心理服务,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助力青年全面发展,同时以高校为枢纽辐射家庭与社会,推动全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
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方向,内涵价值引领与心理素养并重的育人体系、全员协同与多维联动的支持系统、科技赋能与精准服务的创新实践。其既解决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困扰,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家庭与社会氛围。这一体系需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个体层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危机。二是群体层面,疏导群体情绪,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建立,培育健康校园文化。三是社会层面,以高校为支点提升社会韧性水平,促进社会心态和谐,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特征
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高等教育回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实践,其以社会性、服务性与动态性为鲜明特征,既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升级,更是对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响应。
社会性协同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与治理功能的嵌入性,构建起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这一特性强调突破校园边界,整合家庭、医疗机构、社区等社会资源,形成“家校社医”协同机制。服务性赋能彰显出主动干预与资源整合的育人温度,强化了精准化与普惠性。这一特性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与咨询服务,形成全链条服务模式。动态性迭代表现在服务策略回应时代需求与迭代升级的动态调整。这一特性强调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隐蔽性增强、类型多元化的特点,建立动态监测与响应机制。同时,根据社会热点与学生诉求灵活调整服务内容,确保服务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心理服务生态,整合“监测—引导—化解—应急”四大子系统,高校正从“心理育人主阵地”向“社会心态建设枢纽”转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心理根基,也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心”动能。
二、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
如何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定期召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命题。要探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以数字技术赋能为支撑、以多元主体协同为保障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一)机制先行,打通服务脉络
机制创新是核心。一是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由地方共青团牵头,定期召开由高校学工部门工作人员、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及社会专业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研判学生心理动态,共享风险预警信息。二是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清单。高校负责日常监测与专业干预,家庭承担情感支持与早期观测,社区提供生活场景中的心理观察辅助,社会机构补充资源与技术支持。三是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心理测评数据、社区活动场地、社会专业师资等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二)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开发数字化平台,打通高校、社区、家庭等多主体端口,在整合“监测—引导—化解—应急”四大子系统功能的同时,实现跨区域与跨系统的信息实时同步与任务精准派单。一是前端通过高校心理系统、社区反馈渠道、家庭观察记录等多源数据,构建学生心理动态监测网。二是中端依托线上课程、心理微课、虚拟咨询室等开展精细化的分层引导,并实现家庭与社会力量同步接收科学指导。三是后端由高校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等介入化解一般性心理困扰,对于高危情况或突发危机,则及时启动“校医联动+公安介入+家庭支持”的应急响应。
(三)协同联动,形成服务合力
一是纵向贯通层面,建立省—校—院三级联动机制,省级教育部门牵头制定协同政策,高校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心理服务领导小组,统筹学工、教务、校医院等部门资源,形成“校级决策-院系落实-班级反馈”的服务闭环。二是横向联动层面,推动“家校医社”四维协同,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参与心理教育,医疗机构开通转介绿色通道,社区提供社会实践心理观察岗位,社会组织协助开展公益服务。三是资源整合层面,搭建省级心理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汇集高校案例库、医疗机构干预方案、家庭情感支持手册、专业机构实训资源等。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形成将高校的专业性、家庭的贴近性、社会的资源性有机融合的全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格局,以实现既通过精准化心理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以高校为枢纽辐射家庭与社会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真正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堤,助力青年学子向阳成长。(课题项目: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SNFZ25111)●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悦,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郭嘉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