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工信国资系统“十四五”交出转型高分答卷
制造业总产值破千亿 国企营收利润居全省首位
本报记者 李茹霞
10月16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晋城市工信局(国资委)专场举行,全面介绍过去五年晋城以制造业振兴升级与国资国企改革为主战场,推动资源型经济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型成果。
五年来,晋城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壮大,2020—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607亿元增长至2996亿元,制造业总产值从364亿元突破至1096亿元(增长超2倍),占规上工业比重达三分之一。近五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8.4%,增加值年均增长14.4%(超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2024年制造业入库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从“十三五”末的2.6%提升至5.9%,工业“压舱石”作用显著。
产业结构优化成效突出,形成“传统焕新、新兴崛起、未来布局”格局。传统产业中,钢铁行业先进产能占比100%,晋钢集团蝉联“中国企业500强”,建成全国首套以煤层气为原料的氢基直接还原试验设施,实现从“建筑用钢”向“装备用钢”跨越;铸造行业依托345万吨全省第一的铸造高炉产能,获评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煤化工行业完成247台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升级改造,延伸出精细化工产业链。新兴产业里,光机电产业以富士康为龙头形成“1+130”集群,2024年产值703亿元(增长超3倍),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半导体复合衬底项目实现中试量产;高端装备制造拓展风电、核电零部件生产;现代消费品产业培育出“中华老字号”“山西精品”品牌。同时,积极培育机器人、氢能与储能未来产业。
产业链与专业镇成为增长引擎,10大重点产业链构建“总链长+链长+链主+专班”体系,114个项目投产新增产值436.4亿元,总产值破千亿元,晋钢“政府+链主+园区”模式全省推广;“3+20+ 5”省、市、县专业镇梯次格局中,3个省级专业镇今年1-8月营收130亿元,增速24.5%(全省第一)。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2021-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速29.1%(全省第一),120家企业技术中心、17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入选工信部2024年特色案例(全省唯一),建成5G基站7824个(全国“千兆城市”),培育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户全国5G工厂(全省第一);2021-2024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1%(提前达标,降幅全省第二),创建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5家绿色工厂等。
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国企资产总额2465亿元(全省第二),营业收入314亿元、利润总额8亿元(均全省第一),带动就业4.4万人;完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六定”改革、经理层契约化管理,构建国资监督“13331”体系,优化国资布局,6户企业完成混改,新成立市政集团等一批市属国企。
服务企业工作扎实,“局领导包县、科室包行业、科长包企业”机制解决问题50余个;133个工业转型项目投产带动制造业新增产值431亿元,争取省级奖补超5亿元;“产供销”“政银企”“产学研”平台累计达成合作超157亿元,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出版《晋城市工业志》凝聚发展共识。
晋城市工信局(国资委)局长席学武表示,晋城工业已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协同”、从“传统制造”向“绿智融合”转变,为资源型经济转型蹚出新路,为“十五五”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