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三人行”与读者共探先锋性与美学
本报记者 任小芳 通讯员 千语 邢超
10月18日,学府街读书会“诗歌三人行”活动在山姆美术馆开启,病夫(张祖台)、金汝平、铁乌鸦(薛振海)携手与读者面对面就“先锋性与美学方向、诗文本与读者接受”这一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来自山西文学艺术界的诗人、作家、评论家、高校师生及诗歌爱好者共30余人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倾听专业解读,对诗歌、先锋与美学有了新的理解。
3位诗人首先分享了诗观与诗歌创作历程。病夫(张祖台)坚持先有诗文本后有理论的创作观点,并坦言,写诗是一门手艺活,是追求肉体落地、灵魂升天的工艺;金汝平认为“语言暴力”不等于“暴力语言”,而是诗人对语言固有模式的一种改造,他心目中的诗人是形成自己、突破自己、粉碎自己、改变自己;铁乌鸦(薛振海)则从当代性入手,对诗歌进行了解读,认为诗歌应该关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诗人张二棍、赵树义、宋耀珍、张鹏远等人,分别从文学与朋友的角度对诗歌的先锋性、文本、美学及诗歌与人、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与解读。在指出三人诗歌写作不同方向的同时,找到了他们的精神相通之处及每个人对诗歌的倾情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散文家张锐锋是3位诗人的老朋友,他以“近友情更怯”娓娓道来对“诗歌三人行”的深厚情谊及他们一路走来在诗歌、文学与艺术碰撞中感受到的朋友魅力。在他眼里,病夫是由“追求崇高”到“反崇高”的改变;金汝平是“由抒情、象征书写走向本质主义写作”的转身,薛振海则是“拒绝诗人的诗人”。他认为,人在诗歌中的成长与在现实中的成长不可分割,在工业与信息时代,诗人不该被工具和数据淹没,而要回归自己、捕捉自己,思考由外部链接转向内在自省,关注人与世界内在的关联性,从观察中提取现象,从现象中转向生活,从纷纭复杂的生活形象中转化出内在的诗歌逻辑。虽然3位诗人风格相异,却是一次和谐的“三流合坝”,是三个坐标混合而成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