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为炬 青春闪耀支教路
本报记者 陈彤
“以实干践行使命、用青春书写担当,为祖国的西部建设贡献科大力量。”这是太原科技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崔梦柯,在支教出征仪式上许下的铮铮誓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三中,该校6名党员以讲台为阵地,以初心为炬,在教学帮扶、关爱学生、校园共建的第一线践行青春使命。
锚定成长需求以思想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支教团成员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支教不是单打独斗,党员要当好团队的‘黏合剂’和‘发动机’。”支教团临时党支部以“主题党日+教研”为抓手,开展了“党员示范课”“教学难题会诊”等活动,推动支教团成员共同进步。
支教团成员杨李青主要负责三中党建工作和党员教师的“组织生活”。她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对教师队伍思想引领的关键作用,主动分享交流育人心得,积极探索优化工作的路径、方法,持续提升党建服务质效,以实际行动让青春在服务基层党建、助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崔梦柯承担三中的团委、少年先锋队建设工作,他牵头成立了“红色课堂”宣讲队,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讲述党史故事、时代楷模事迹,为三中学生播撒爱党爱国的种子。
深耕教学一线以笃行担当提升育人实效
“党员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把每一堂课教进学生心里。”支教团副队长王意然表示。她针对三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推出了“英语情景剧场”课程,将课本中的对话改编成短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发音与表达;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英语角”,通过趣味游戏、话题讨论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勇气。“自从小王老师来了,学校的好多孩子敢开口说英语啦。”三中教师丁晓莉竖起大拇指夸赞。
支教团成员杜哲承担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她结合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本土历史,将“西海固移民迁建”“黄河岸边的新生活”等身边故事融入课堂,让学生从“听历史”变成“懂历史”。“小杜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鲜活,学生们接受知识更快了。”三中教师马瑛笑着说。
支教团成员孙海泷参与政教工作,每天清晨7时到岗,晚上22时结束工作,日均两万步已成为工作常态。数学晚自习时,他耐心解答每一名学生的疑问。“孩子们的眼神太纯粹了,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我的信任。”他说,这份信任让他更清楚,党员教师的担当就藏在每一次俯身答疑、每一回巡查守护里。
支教团成员张新容负责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她紧密结合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展现了党员教师以言传身教践行育人使命的责任担当。
发挥自身所长以育人使命绘就校园新景
除完成核心教学任务外,支教团成员还参与三中的社团管理工作,将科技创新、AI技术等内容融入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崔梦柯发现当地学生对摄影充满好奇却缺乏系统指导时,便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光影校园”摄影课,从相机基础操作、构图技巧教起,还牵头举办了“我的校园我的家”摄影展,让学生在发现美、记录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为帮助三中学生拓宽视野,支教团成员还充分联动太原科技大学各种资源,搭建“云端桥梁”。他们定期组织“大学名师进校园”线上讲座,邀请母校的教授、优秀学长学姐,为三中学生分享学科前沿知识、成长经历与学习方法;开设“远方的课堂”直播课,带着学生“云参观”山西博物院等场馆,让学生足不出校便能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近期,支教团成员依托太原科技大学社团资源,辅导、推荐三中学生参加主题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赛事。
如今,在支教团成员的努力下,三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课堂氛围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厚,追求进步的劲头更足。
太原科技大学这支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的队伍,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支教初心,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