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掘进一线 用实干书写奋进篇章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武越
在井下巷道里,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轰鸣的掘进机旁——他是职工口中的“金牌司机”,是团队信赖的“大家长”,更是降本增效的“领航人”。他就是潞安化工集团余吾煤业综掘三队生产一班大班长郭小强。扎根井下一线多年,他以过硬技术、责任担当和创新思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青春兴晋·奋斗有我”的生动篇章。
从“金牌司机”到行业榜样
“刚当掘进机司机时,看着截齿频繁损耗,心里又急又疼。”回忆初入岗位的经历,郭小强坦言。彼时,班组截齿更换频繁,不仅拖慢掘进进度,每年仅截齿采购就消耗数万元。郭小强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不能让成本白白流失。”
为摸清岩性与截齿的“脾气”,郭小强把井下当作“实验室”。作业前,提前勘察岩层,记录不同岩性的硬度、密度;作业中,紧盯截齿磨损情况,每小时记录一次损耗程度;下班后,整理数据,画出“岩性-截齿适配对照表”。一次面对坚硬砂岩层,他大胆尝试高强度截齿,连续跟踪48个小时,发现截齿使用寿命比以往延长3天,掘进效率还提升10%。
经过半年多摸索与验证,郭小强总结出“按岩性选截齿”的精准方案。推行后,截齿使用寿命延长30%,每年为队里节省数万元耗材成本,掘进进度提前15%。
凭借对技术的执着,28岁的郭小强在队里的技能比武中脱颖而出,先后斩获“金牌掘进机司机”“技术能手”等荣誉。面对同事请教,他从不藏私。在他的带动下,班组掀起“学技术、比技能”热潮,多名青年职工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打造综掘一线“王牌班组”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作为班长,郭小强始终将团队成长放在首位,量身定制“分层培训计划”,让不同水平的职工都能找到提升路径。
面对新员工,郭小强推行“师徒结对”模式,从安全规程到设备操作手把手教学,还绘制了操作流程图拆解难点,帮新人快速“上手”;针对有经验的老员工,他组织“技术研讨会”,鼓励分享实战经验、提出革新建议,让班组技术水平持续迭代。
生活中,郭小强像“大家长”:新员工对井下作业有顾虑,他全程陪同指导,利用休息时间讲解专业知识;职工家里遇到困难,他第一时间牵头帮扶。多年来,生产一班多次获评“先进班组”“安全示范班组”,成为综掘三队名副其实的“王牌”。
用创新思维激活成本潜力
“青春不仅要敢闯敢干,更要会干巧干。降本增效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班组发展、企业进步的大事。”郭小强始终把“降本增效”挂在心上,用创新思维激活成本潜力,让“节约”成为班组风尚。
为管好班组的“钱袋子”,郭小强从“源头、过程、回收”三个环节入手,制定《班组青年降本增效细则》。源头管控方面,根据作业计划精准核算耗材用量,避免“多采购、多浪费”;过程监督方面,挑选3名细心的青年职工担任“材料监督员”,实时记录截齿、电缆、支护材料的消耗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回收复用方面,建立“废旧材料回收台账”,将损坏的截齿、钢管、电缆集中存放,定期组织青年职工学习修复技巧,使能修复的材料重新投入使用。
为调动青年职工参与降本增效的积极性,郭小强创新推出“青年降本积分制”,职工超额完成节约目标、提出有效的降本建议,都能累计积分,积分可兑换学习资料、生活用品,还能作为“青年岗位能手”的评选依据。这一制度推出后,职工的节约意识显著提升。
以恪尽职守诠释责任担当
从20岁入职到32岁成为“金牌班长”,郭小强在井下一线坚守了12年。12年间,他走过的巷道超120公里,用过的截齿能堆满半个仓库,带出23名徒弟。
12年来,郭小强很少有完整的节假日。春节期间,他主动留在井下值班,让同事回家团圆;遇到紧急任务,他第一个冲在前面。如今,郭小强已成为综掘三队的“青年标杆”,他的故事被收录进公司“青年奋斗案例集”,激励更多年轻职工扎根一线、建功立业。他用12年坚守表明“青春兴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年一代的责任。
“矿山给了我成长的平台,这里有我热爱的事业、并肩作战的兄弟,青春就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他说,将继续在井下一线带好青年队伍、钻研技术难题、做好降本增效,用青春力量为矿山发展、山西能源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