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本报记者 陈彤
今年暑期,山西医科大学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开展了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全校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行走的思政课”中砥砺担当,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活动采取集中组队与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统一组织27支实践服务队共412名志愿者分赴全省11个市22个区县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各院系积极作为,广泛动员团员和青年“向社区报到”,参加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多面覆盖 拓展实践育人领域
今年的活动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引领青年学子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
围绕活动主题,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就近就便安排,结合学生所在区域合理确定团队规模,更加广泛、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学子参与活动,立足构建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切实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社会化能力。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聚焦乡村振兴时代热点和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将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
在往年开展的政策宣讲、医疗卫生知识宣传、义诊服务、应急救护培训、支农支教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习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着力聚焦我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转型目标任务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服务、乡村振兴、中华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方面,将实地实践观察与思想认识提升相结合,突出活动的导向性,深入乡村、社区、街道,尤其是革命老区和偏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躬耕实践 展现服务基层担当
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全国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党建共同体及京晋冀蒙“233”公共卫生战略合作平台共16家成员单位,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公共卫生学科特色,精准对接基层疾病防控需求,触摸公共卫生行业的真实脉络,让青春理想与行业现实对话,打造具有公卫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助力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儿科医学系社会实践团赴忻州市神池县开展义诊活动,通过健康宣教普及科学育儿知识,获得村民高度认可,前来排队检查的儿童络绎不绝,现场筛查出发育迟缓及存在视力问题的个案,给予健康指导并建议进一步诊疗,展现了服务基层的社会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忻州市五台县耿镇镇松岩口村白求恩纪念馆及周边地区,通过实地探访白求恩纪念馆和模范病室旧址,深刻领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医学生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此外,通过朗诵、演出抗战主题话剧等形式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药学院组织学生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肃立默哀,并敬献鲜花,表达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汲取奋进力量。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在新征程中以先辈为榜样,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动力。
中药科考实践队吉姣姣、程卓阳老师带领学院12名学生,依托管涔山红色资源,深入了解抗战历史,深切感悟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队员们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决心将红色精神内化为攻坚克难、服务社会的动力,勇担时代重任。
第五临床医学院组建了“促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队,赴临汾市汾西县佃坪乡开展了义诊活动。队员们整理分析实践统计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开展健康宣讲,传播健康理念,深刻体会到红医精神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部(运动康复系)“体医融合 青春护蓝焰”社会实践队赴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二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蓝互助成长营”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双向教学、痛点共解,探索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新模式,成功搭建了高校智慧与消防救援实战经验深度交融的平台,生动诠释了“你守护生命,我守护你”的双向守护理念。
特色鲜明 收获显著实践成效
今年,该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具有两个特色。一是推动社会实践有机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专职团干部和思政教师共同担任实践队指导老师。成立星火领航思政实践团,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硕士研究生组成,团队成员下沉到每一个社会实践服务队,为实践队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赓续红色基因提供精神动力;二是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推动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康养示范区等处实地体会、参与了基层医疗实践,让青年学子走出课堂、直观认知医疗行业,通过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深度交融的实训方式,让青年学子带着项目去实践、带着问题回课堂,形成“调研-实践-创新”的闭环。
“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该校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整合资源,鼓励团队和学生将社会实践调研成果转化为资政建议,努力推进社会实践成果培育转化,突出育人成效;严格管理,守住安全底线,始终把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组织开展必要的思想作风和服务技能培训,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覆盖面,在活动中广泛使用山西医科大学“三下乡”标识,切实提升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注重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果的总结和分享传播,协调新闻媒体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加强对活动中优秀典型和宝贵经验的宣传,影响教育更广泛的青年学子;做好新媒体系统使用和网络报备,不断强化实践团队管理,通过新媒体系统实时记录实践团队足迹,掌握学生出行信息,了解学生出行安全情况,组织实践团队在“创青春”政府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团队信息报备。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展示学校风采的最好平台,该校历来重视,自1997年开始已经开展了28年,取得了多项丰硕成果,既磨练了青年学子的意志,培养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了“实践社会,锻炼自我”的目的,也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基层、服务基层作出了贡献。
接下来,山西医科大学将继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奋进的姿态,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实践成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