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22日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公仆葆本色,黄花晚节香

张钦(1921—2017)山西灵石人。1937年9月参加工作,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小学教师、八路军战士、武委会主任、武装部长、县委书记、企业领导、地委纪委常务副书记等职。1984年2月离休。讲述人:张自强 讲述时间:2023年1月30日 整理人:周至

一张空白的特殊供应证

  父亲张钦离世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有两张特别的“证件”,却成了我们的传家之宝,也成了我们家风家教的精神象征。
  父亲是个老革命,当过县委书记、地委纪委常务副书记,算是有职有权了,但我们做子女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沾过他的光。有人说:“你父亲那么大的官,怎么老和我们工人混在一起?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早就调到好单位了……”那些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在我们家就是常态。父亲先后在侯马红卫机械厂(874厂)任副厂长,在风雷机械厂(5402厂)任党委书记。他有过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与工人感情至深。恰好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在企业参加了工作。
  我是老三届毕业生,二十岁参加工作后,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勤恳敬业,成为厂里的技术员、工程师。那时候,我就听人说,企业和行政机关待遇差距大,特别是退休以后的工资相差甚远,因为在企业退休后工资不与职称和职务挂钩。于是,我就想让父亲帮忙调动一下工作,可他还是那句老话:“党让你干啥就干啥,还能你要干啥就干啥?你干得好,组织上自然而然就会用你。别老想着走后门,找关系,太丢人了。”
  我儿子一开始也是在企业工作,单位破产后就没有工作了,那时父亲的下级都已经是领导干部了,只要父亲开口说句话,让人家帮个忙,应该不是难事,可我父亲从没有张过口。他说,托人找关系的事,打死他也干不出来。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自十六岁参加革命后,他就一心跟党走,听党的话,坚决执行党的决定……这是他毕生的信念,他用一生去践行这份信仰。
  1948年母亲随我父亲到了山西闻喜县后宫村根据地,我出生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那时父亲在部队忙工作,根本无暇照顾母亲,导致母亲坐月子受了风寒,身体一直不好。加上我们姐弟五个,家里花销又大,父亲的工资还要接济老家亲戚,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父亲有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1958年父亲就已经是十三级干部,到1960年前后,他的工资就有一百四十元左右。那几年,单位调工资,父亲好几次都把指标让给别人。他说:“我的工资都这么高了,怎么能再和别人争着调资呢?人要知足,不能多贪多占。”父亲做事做人公道正派,名声人缘都很好。这一点让我们子女很佩服、很敬仰。父亲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标杆。
  父亲在霍汾县当县委书记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病得很严重,父亲就带着她去西安诊治,等把病治好了,两个人却没钱回来了。后来父亲当掉了自己的大衣,才和母亲坐火车回来。同事们知道这事后,就有人劝父亲去申请点补助,可父亲却摇头拒绝,他说:“我家的困难自己能克服,怎么能因为这就搞特殊,占公家的便宜?!这事我可做不出来。”后来这件事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堂堂的一个县委书记,穷得到了要当大衣的地步,说出来谁信呢?”可事实就是这样。
  20世纪60年代,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粮食不够吃,我们家也靠挖野菜过活。在“文革”期间,父亲也受到冲击,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家里有一张“特殊供应证”,那是在困难时期政府给高级干部的特殊补贴,拿这个供应证每月可以买几斤肉、几斤白面和糖等。可我们竟然从没有听父亲提起过,打开一看,里面登记栏都是空白的——父亲从来就没有用过。我们后来问父亲为什么不用,他说:“那时候大家都困难,我买那些肉、蛋、面有啥用?总不能就是咱们家吃好的吧!”父亲就是不想搞特殊。他觉得,搞特殊,自己都交代不了自己。在父亲心中,不会觉得有这个证就比别人高尚多少,更不会让孩子们有搞特殊的思想。三年困难时期,因我家孩子多,每顿饭中都拌有野菜。老家亲戚吃不上饭的,免不了要到我家来求助;即便要从牙缝里省出点儿去接济,父亲也从没有想过去动用那张特殊供应证。
  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父亲已是地委纪委副书记,亲自抓平反工作。有些平反了的老干部为了感谢父亲,拿上一袋子红薯、几斤玉米面来我家看他。可他硬生生把人家推出去:“不能收,回去好好工作,就是对党最好的感谢。”过后,他跟我们说:“这些老同志,他们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咱可不能要人家一分一毫。做干部的,就是应该守好自己的本分,怎么能仗着手中的权力,去接受别人的礼物呢?”他的耿直,令我们钦佩。
  父亲一生艰苦朴素,吃喝穿戴与普通百姓毫无差别。他的一件衣服穿了几十年,一双皮鞋穿到修好多次,俭朴惯了,他是真的舍不得扔。到了晚年,即便离休工资很高,他也是一样节约,掉在桌子上的饭粒,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捡起来吃。“浪费粮食可耻”,于他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认识。
  父亲爱惜物件,什么东西都用得精细,无论自家的还是公家的。他觉得所有浪费都是可耻的。有的人一说是公家的东西,就不太爱惜;但父亲那一辈人,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强,公家的东西更加舍不得浪费,他们心里头老绷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那根弦。我将之称为“知敬畏”,就是做人做事要有所敬畏。

一张藏匿的残废军人证

  父亲有着典型的“家长制”思想:说一不二。他的话一旦说出来,就是命令,由不得儿女发言辩解——通俗点说,父亲有些固执。
  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在家乡时只读过几年高小,但他学习能力强,参加八路军后一直没有放弃,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仍坚持学习。抗战时期,他在灵石、介休、临晋等地闹革命,机智勇敢地领导当地军民处决汉奸走狗,破坏敌人通信铁路设施,组织民兵支援前线,尤其他活捉土匪头子潘老六的传奇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与日寇作战,父亲不幸负伤,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颁发给他一张五级残疾军人证。父亲将这张证一直在柜底藏着,从没有拿出来给我们看过。直到父亲身故后,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这张残疾军人证的。他从来不炫耀自己的战绩,从来不拿这些去向组织要东要西,他有自己的坚持。
  我老家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光荣军烈属”的牌子,那既是一份光荣,也是父亲心头的一道伤疤。我们知道,有些痛,他无法言表,却一直在心头存在,挥之不去。当初,我们村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八路军的有六七个人,其中一个是父亲的堂兄。这个堂兄自小无父无母,和父亲一同长大,两个人感情很好。1940年8月,父亲在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任支部文书,跟随部队开赴东北,途中,在山东平阴县遭遇日军阻击,父亲伤势严重被转入后方医院。部队开拔后,父亲被转到老乡家里养伤三个月,几经辗转才回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而和父亲同去的堂伯,在一场战役中牺牲了。后来,同村的战友回忆说,当时他们那个班都住在一个村里,敌军一大早来突袭,因他是炊事员,起得早,逃过一劫,其他战士基本都牺牲了……
  我参加工作后,出差的机会也多了。有一次,父亲难得开口和我讲了这段往事,他想让我借着去山东的机会到平阴找找,哪怕能找到堂伯的几块骨头带回来,也算是让堂伯回归故里了。我去平阴县那个村子找了,听说,那场战役结束后,牺牲战士的尸体被集中埋在村外的一处,时间长了也分不出谁是谁了……我回来和父亲说了这个情况,他久久没有言语,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他的一个心病。在我们眼中,父亲是坚强的,甚至在家里有些主观和“独裁”。当年他腿部负伤,留下后遗症,到晚年更加严重,几乎影响到走路,常常疼得坐立不宁。但他从未对此说些什么。他极少动感情,也很少提及往事,但这一次,我明明白白地感觉到,他是真的伤心难过了,是真的思念了,在那声叹息中,充满了无法了却的遗憾。这可能就是父亲坚持原则、坚定信仰的思想基础吧。他忘不了过去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战友,忘不了打游击时和老百姓休戚与共的情感,更忘不了党对他的培养和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我父亲那一辈人而言,是深入骨髓的信仰,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记得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干工作就要凭本事,你们要靠自己去拼,工作干得好了,必然会被组织重用。”父亲的坚持,到最后成了我们的家风家教。我们姐弟五个,都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没有干部子女的优越感。我最小的弟弟今年也退休了,我们的下一代也是做着一份寻常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我们感谢父亲的教育,他的思想和观点,成了我们的人生方向和行动指南:不搞特殊、不去攀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过好自己的普通生活;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给党的荣誉抹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父亲离世的前几年,仍然心劲很足,坚持读书看报,勤奋学习,时时关注着国家大事,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时候他还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建言献策。中央召开的每一届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党章册子,他都会送给我一本,让我学习,时不时还要与我交流,告诫我,党员就应学好《中国共产党章程》,按党的要求去行动……听得多了,我也就自觉地向他看齐。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谁让我是他的儿子呢?他的思想和观念,早在我们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深深影响着我们,并印刻在我们心中,那是无法抹去和改变的。
  可惜的是,我们的母亲因身体羸弱,不到六十岁就离开了我们。这也是我们家的一份遗憾。每每谈及母亲,父亲总不免伤怀,他老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母亲跟着他没有享过什么福,没有看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没有跟她白头偕老,没有让她享受一下现在这太平盛世的好日子。
  父亲晚年是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的,我们子女有空便过来照顾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我们与父亲交流虽然不多,但他的言谈、思想无不影响着我们。他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精神,疾恶如仇、磊落坦荡的品格,对后代子孙都是一份精神财富。
  父亲去世时,有人曾经送过这样一副挽联:公仆葆本色,黄花晚节香。这应该是对父亲的公允评价。在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单位领导说:“张钦同志的离去,使儿女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孙辈们失去了一位好爷爷、好外公,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好领导,我们党失去了一名好干部。”这是党组织对我父亲一生的总结和肯定。
  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摘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