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化工工程师的十年进阶与千里驰援
本报记者 毛明辉
从山西晋城到湖北园区,从基层检修工到设备管理负责人,湖北晋控气体有限公司设备设施部部长杨腾飞用近十年时间完成职业进阶。他深耕化工设备领域,以实干攻克航天炉优化等技术难题,又响应号召千里驰援省外项目,将“晋地经验”融入鄂楚大地的设备管理与团队建设中,用专业与担当书写着化工工程师的成长答卷。
十年磨砺从检修工到车间主任
2012年,刚从太原科技大学化工设备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的杨腾飞,背着行囊走进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天溪煤制油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检修工。
此后,杨腾飞与设备为友、以车间为家,在煤制油产业中完成职业蜕变——从跟着师傅记录参数的新人,到能独立攻克技术难题的技术员,再到统筹车间生产的主任,每一步留下了实干印记。
2021年,杨腾飞迎来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挑战——参与航天炉优化项目。在渣水系统管路改造时,他带着团队蹲守现场72个小时,反复调试阀门开度;旋风分离器升级阶段,他对照图纸逐点排查密封隐患;新增煤气管线施工期间,他创新采用“分段试压+同步吹扫”方案缩短工期。最终,航天炉运行周期从120天延长至180天,相关研究成果摘得集团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正当杨腾飞筹备新一轮技术攻关时,因环保法规要求,天溪煤制油公司全面停产,他的“煤制油”征程暂时告一段落。
千里赴鄂在新战场重启“设备人生”
2022年5月,该集团发出支援省外化工企业的号召,杨腾飞积极响应。“个人成长永远跟企业绑在一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带着这样的信念,他跨越千里奔赴湖北晋控气体有限公司,申请担任机动部副部长,专攻设备管理。
彼时的湖北晋控气体有限公司正处于项目建设期,31台长周期关键设备的到货与安装直接关系项目节点。杨腾飞牵头制定了“人盯设备”机制,为每台设备建档,从生产厂家排产到物流运输,再到现场安装,全程跟踪。某台压缩机核心部件运输遇阻,他连夜协调物流改道,最终比原定时间提前3天到货。
为守住质量关,杨腾飞推动成立了焊接、压缩机安装、特殊管道等多个专业管理小组,用“量化检查表”替代“经验判断”,让每一道焊缝、每一次试压都有标准可依。这段经历让他跳出单一车间视角,掌握全厂设备系统管理逻辑,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奋楫笃行把“晋地经验”播在荆楚大地
在湖北奋战的日子,杨腾飞始终带着“既要建好,更要管长远”的思考。项目建设尚未收尾,他已着手筹备生产运营期的设备管理:赴同类企业考察,优化检修人员结构,补充3名具备特种设备操作资质的技术骨干;牵头修订《设备管理制度汇编》,细化从日常巡检到故障抢修的28项流程;指导各车间建立设备台账,实现“一台设备、一套档案、一个责任人”。
团队建设方面,杨腾飞推行“双学模式”:每周组织一次设备与工艺知识联学,教新员工如何拆解泵体、讲解介质流向对设备运行的影响,并通过随机提问、现场实操考核检验学习效果。“管设备必须懂工艺,这样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他带出来的5名新人已能独立负责关键设备运维,而他仍在湖北的化工园区续写着一名工程师与设备、企业共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