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山川疗愈心灵 沿着“太行一号”邂逅诗与远方
本报记者 卢亚
穿梭于太行山间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充满田园诗意,沿途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村落交相辉映,沿路前行便可开启走进山村、贴近土地的生活之旅。这条公路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展示着大美山西的无限美好,绘就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寻找藏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间的田园风情:深入“三代帝师”祁寯藻的故里,读懂文人风骨;踏入娘子关,追溯抗战烽火;走进昔阳大寨村,聆听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重生;探访平顺虎窑村,欣赏独具特色的民居。一路走来,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心也随之沉静。
祁寯藻故里“三代帝师”风骨激励后人
位于寿阳县平舒村的祁寯藻故里,青砖灰瓦,历经沧桑,既见证了祁氏家族的兴衰,更承载着“四朝文臣”祁寯藻的精神遗产。这位历仕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的清官,其风骨至今仍为世人称颂。如今,老宅已成为新时代廉政教育基地,八方访客到此追溯穿越时空的清廉力量。“贪官看和府,清官访祁宅。”流传于寿阳的这句民谣,道出百姓对廉吏祁寯藻的敬仰。
步入景区,首先看到的便是刻有“三代帝师”的巨大牌匾。祁氏家族作为清代寿阳的名门望族,享有“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的美誉。其中,祁寯藻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曾为道光、咸丰、同治3位皇帝授读,是名副其实的“三代帝师”,更是在政治、经学、农学、书法及诗歌领域均有建树的大家。
顺着翰林大道前行,穿过古朴的腾蛟阁,登上象征功名的及第桥,古色古香的“祁寯藻纪念馆”便巍然矗立眼前。门前成对的三节斗挟耳石旗杆,昭示着主人科举正途出身、官居一品的尊荣。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巨大的《马首农言》石书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诉说着这位四朝重臣心系农桑的赤子情怀——他常年深入乡野,问农于民,将民生疾苦与农事经验凝于此书,字里行间浸透“民为邦本”的坚定信念。
近年来,祁寯藻故里景区的廉政文化价值被深入挖掘。寿阳县积极打造“清廉寿阳”文化品牌,精心规划廉洁文化长廊、翰林大道等主题区域。该纪念馆还运用声光电等数字化布展手法,生动展现祁氏家族“诗书济世、耕读传家、清风俭德、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
如今,祁寯藻故里景区年接待量超6万人次,不仅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建筑,更是涵养清风正气、激励后人的重要精神源泉。
娘子关“北国小江南”天下闻名
娘子关被称为“天下第九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地处太行山脉中段,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是山西的“东大门”。这里雄居险隘,襟山带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雄关、险道、崇山、秀水天下闻名,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美誉。
娘子关作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依托独特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关城、瀑布、平阳湖、水上人家四大旅游景点。在娘子关的一条石坡古道上,处处可见深浅不一的小圆坑,这是在战争和商贸中,马蹄经年累月留下的痕迹。城内保存着许多前店后居式的古店铺、古客栈,见证了这座古镇延续千年的繁华。
站在关城上,凭栏远眺,只见东南绵山上,长城依山势起伏延伸,通向敌楼,关外是燕赵古道。敌楼俯瞰绵河谷地和交通要道,西面为悬崖峭壁,崖底有绵河水奔流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山西和河北之间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造就了娘子关易守难攻的先天优势。
在娘子关,游客既可以领略山的雄壮,还能欣赏到水的柔美。处处悬流飞瀑,让娘子关呈现出一派水乡泽国的秀丽景象。其中,绵河西北侧的悬泉最负盛名,称为“娘子关瀑布”。
娘子关瀑布位于娘子关城堡下的悬崖之上,因瀑布所在崖面上有一处天然溶洞,又称为“水帘洞瀑布”。该瀑布宽10余米,落差30多米,飞流直下、跌宕峡谷、气势磅礴,是游客游览娘子关的主要打卡地。
早在隋代,娘子关就开通了商道,南来北往的商人大都要经过这里,娘子关村成了人口密集、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娘子关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岩溶泉之一。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一年四季,村民都可以在家门口洗衣、洗菜。在“水上人家”院内,游客可以看到有名的咕嘟泉从院中流过,流向近百户人家。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后,提升了景区周边的旅游环境,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饭店、特产店,前来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娘子关村迎来崭新面貌。
大寨村 村民尝到发展“甜头”
踏入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口大门,鲜红的“大寨”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重生。沿着村道深入,火车皮式的特色窑洞民宿,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这里既有古朴院落的韵味,又有山水乡愁的悠闲,还有都市生活的品质。游客漫步在大寨村,时而驻足欣赏美景,时而举起相机定格美好瞬间,更不忘品尝地道的大寨美食,满足味蕾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愉悦。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近年来,借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大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走出了“农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从“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到“资产管理+土地优化”,再到“党建研学”的深度融合,大寨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旅游产业的兴旺,让大寨人的生活有了盼头,尝到了“甜头”。
大寨村采用“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方式,推出大寨民宿窑洞项目。独具特色的民宿院落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虎窑村 特色民居诗意盎然
秋高气爽,山明水秀。镶嵌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上的平顺县东寺头乡虎窑村,苍翠古木高耸入云,特色民居诗意盎然,犹如一幅梦境深远的山水画。
以路为媒,因路而兴。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声名远扬,到虎窑村的游客越来越多。这里是通往穽底、天脊山和通天峡等景区的十字路口,很多游客路过时,都有停留住宿的需求,为此,该村全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一站式旅游站点,力争让游客吃得香、住得好、玩得美。
同时,虎窑村对裸露地、绿化带进行绿化美化,构建层次明显、结构稳定的景观带,增强道路景观的观赏性,逐渐打造出高颜值绿美“流动风景线”。大大小小的绿化景观、沿路的绿化廊带、错落的微景观,逐渐成为游客驻足观赏、拍照打卡的网红地,越来越多的游客从“途经过客”变为“驻足感受”,虎窑村的新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广。
“露营经济”开辟了乡村振兴新天地。虎窑村建成了可容纳10辆房车的露营地,让人们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享受星空下的宁静与美好。
今日的虎窑,可看、可娱、可品;今日的虎窑,业兴、人和、蓬勃。红黄蓝三色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中间无限延伸,远远望去,如彩虹一般,串联起村庄、田野和山川,也串联起诗和远方,为村民带来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