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能源产业注入“智”造动能
本报记者 毛明辉
  在能源产业向“智”造升级的关键赛道上,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技术中心的李亚超是当之无愧的深耕者与领航者。从业十余载,他从科技领域新人成长为统筹百余个科研项目的“掌舵者”,以善管理筑牢技术支撑、勇攀登突破技术前沿、敢领航激活团队合力,用创新实践为能源产业注入强劲“智”造动能。
善管理 筑牢科技发展技术支撑
  2011年,李亚超进入集团,是个跟在前辈身后记录数据的新人;如今,他已成为统筹百余个科研项目、搭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的“掌舵者”。
  在科技项目管理主阵地,李亚超既抓“效益项目”的落地见效,也谋“战略项目”的长远布局——赵庄二号井连采连充、小无煤柱开采等项目投用后,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透明化地质建模、智能化矿山建设等前沿探索,则为集团可持续发展储备了技术力量。
  在“四新”技术推广领域,李亚超打破技术壁垒,牵头制定年度推广计划,不仅发布首批重点项目,更筹备集团级交流会,搭建共享平台,让先进技术沿着产业链快速流动。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李亚超创新建立了“专利申报与科技项目深度融合”机制,近年推动集团斩获423项授权专利,其中15项为发明专利,让创新成果有了“法律铠甲”。
  而在标准化与平台建设中,李亚超一边推动2项国家标准制定、梳理200余项企业标准,构建覆盖煤炭、化工等领域的标准体系;一边管好2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让绿色开采、灾害防治等技术攻关有了“主战场”。
勇攀登 在技术前沿书写个人答卷
  “科技工作者要永远追着技术跑。”这是李亚超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的成长写照。工作多年来,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深度参与2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其中1项已顺利通过验收。
  在项目攻坚中,李亚超既要吃透行业政策导向,又要对接一线生产需求,将技术理论与现场实践反复磨合,逐渐从“技术执行者”成长为“方案设计者”。
  这份深耕,让李亚超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个人累计获得13项授权专利,其中5项是含金量更高的发明专利,每一项专利背后都藏着他解决生产难题的巧思。荣誉也随之而来——2018 年,他获评“三晋英才”和山西省煤炭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 年,再次获评山西省煤炭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24年,获集团“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他持续攀登的动力。
敢领航 搭平台育人才激活创新合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创新才是无穷的。”李亚超深知,科技创新离不开团队支撑。为此,他从三个维度搭建团队成长体系,打造有活力的学习型组织。
  在对外交流层面,李亚超定期对接国家级科研团队、行业知名院校,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产学研合作模式,让团队“走出去”学、“引进来”用,始终与行业前沿同频。
  在内部协同层面,李亚超主动打破部门壁垒,推动集团内部跨部门联动,不仅带动基层科研人员参与项目,更优化成果转化流程,让实验室里的技术更快落地到生产一线。
  在团队建设层面,李亚超建立了常态化学习机制,组织开展技术研讨、案例分享,营造了“互学共进”氛围,培育积极进取的团队文化。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涌现出不少年轻的技术骨干,形成了“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为集团科技创新储备了“生力军”。
  如今,李亚超仍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奔跑。他说,未来将继续提升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既当好技术攻关的“排头兵”,也做好团队发展的“铺路石”,让个人成长与集团发展同频,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智”造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