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31日
2025年山西省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暨“青马工程专项”志愿者培训班收官

青春力量蓄势待发

本报记者 田凤凤

  奔赴家乡广阔天地,书写最美青春篇章。10月23日,2025年山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暨“青马工程专项”志愿者培训班落幕。3000名青年志愿者成功实现了从“毕业生”到“建设者”的华丽蜕变,接下来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奔赴三晋大地,绽放青春之花。正如在大同市平城区农业农村局服务的王政阳写的感悟:“为什么要选择西部?因为选择西部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星辰大海。”他的这一想法,也是3000名青年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不做“过客”扎实投身当地服务

  在长治市屯留区第五中学服务的杨冉冉坦言,这段时光不仅是一次极佳的理论武装和精神洗礼,更让她在思想碰撞与实践反思中坚定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她强调,不能抱有“过客”心态,而要扎实投身于当地服务。在运城市闻喜县侯村镇人民政府服务的王紫嫣则表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涵盖了团建破冰、省情解读、志愿者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让大家收获颇丰,并对未来的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西部计划不仅是国家促进区域发展、人才流动的重要战略,更是青年一代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实现价值的宝贵平台。”在大同市浑源县东坊城乡水磨瞳学校服务的姜俊玲表示,本次培训帮助大家更好地从校园向社会过渡,弥补经验短板,减少陌生与忐忑,增加自信与从容。

志愿服务家乡“近在咫尺”的担当

  在太原服务的边彦源特别感谢授课老师田奇民,“田老师的课程极为实用,正是他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志愿者精神、为何要参与西部计划、西部计划志愿者应如何开展服务,以及志愿者的优势和对各类热点问题的解读。田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为大家答疑解惑,涵盖了服务期间的各个方面,使许多同学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能够踏实上岗,认真服务。”
  长治市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王佳琪发言时动情地说:“选择在家乡的志愿服务,对我们而言从来不是遥远的奔赴,而是‘近在咫尺’的担当,我曾在地方志愿服务纪实里读到一句话:‘最动人的奉献,是把脚步落在熟悉的泥土上。’这句话让我想起报名时的初心——小时候总盼着走出家乡看世界,可真到了抉择时刻才发现,那些藏在街巷里的期盼、留在田间的需求、刻在长辈脸上的牵挂,早已成了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惦念。”

带着方法去服务 找到家的归属感

  培训结束后,毕业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阴金霞则更加明白:基层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带着理论、带着方法去服务。“来到阳泉市上千亩坪村开展服务后,我协助核对宣传材料、整理信息数据,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在学完政策理论后有了新的意义——每一次核对,都是确保党的政策精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份汇总,都是为村里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台账’。领导们的细致指导、村民们的信任眼神,让我这个‘新人’快速褪去青涩,找到了‘以村为家’的归属感。”
  毕业于中北大学的戎浩然更是发出“铮铮誓言”:“在这里,我将以最朴实的行动践行我的承诺,当好政策‘翻译官’,用乡亲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大美冰雪旅游、生态民宿扶持,让好政策落地生根;要做好项目‘勤务员’,参与长城文化公园数据整理、游客需求调研,为决策提供真实的一线声音;化身家乡‘代言人’,发挥专业所长,参与家乡文化保护志愿活动,协助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用新媒体讲述广武新故事。”
  培训结束后,3000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将陆续踏上新的征程。他们带着宝贵的收获,铭记初心与使命,奔赴各自的服务岗位,将个人成长融入山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青春实践中,开启一段全新的奋斗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