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稳就业惠民生强人才绘就“十四五”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张云鹏
  10月28日,晋中市委宣传部、晋中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见证高质量发展的晋中实践”——晋中市辉煌“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晋中市人社局副局长王建平以“防风险、惠民生、促发展”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在稳定就业、社保改革、人才培育、劳动关系和谐等领域取得的亮眼成效。
  “十四五”期间,晋中坚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构建起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创业补贴等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5.83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2.55亿元、创业担保贷款9亿元。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坚实保障,累计服务高校毕业生3.9 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9.8万人以上。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11个零工市场,服务灵活就业人员2.5万人;培育“榆社古建工匠”“左权家政技工”2个省级劳务品牌及11个市级劳务品牌,其中“榆社古建工匠”获评全省唯一“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通过连续两年在平遥古城举办省级“惠民生促就业”招聘活动,带动全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135场,服务用人单位2.3万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14万人,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晋中统筹推进社保扩面提标与服务优化,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48.7万人,较“十三五”末增加15.6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二十一连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提升至205元/月;失业保险参保47.6万人,累计发放待遇7.27亿元;工伤保险参保42.88万人,累计发放待遇17.45亿元,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稳步推进。就业社保服务实现村社全覆盖,40项服务就近可办,为高龄及行动不便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累计受理业务63.89万件,服务群众41.82万人次,切实满足“就近办”“多点办”需求。
  晋中聚焦产业链、专业镇等重点领域,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57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5%。通过举办三届全市技能大赛、首届省级专业镇技能竞赛,设置“榆社古建彩画”“电子竞技”等特色项目,25人获评“晋中工匠”、35人获“三晋技术能手”称号、2个工作室被认定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从9.68万人增至12.5万人,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优化为1∶3∶6,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更趋匹配。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从90%提升至92%以上。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落实用工管理实施意见,明确工作时长、报酬底线等关键权益。强化欠薪治理,构建协同共治体系,累计为1.86万名劳动者追讨欠薪1.96亿元,恶意欠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王建平表示,晋中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通过挖掘优质岗位、组织校园招聘、设置事业单位应届毕业生岗位(比例达30%)、实施“1131”就业服务等举措,推动校地融合,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晋就业安家。“十四五”收官在即,晋中市人社局将持续深化改革,以更实举措惠民生、促发展,为“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