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显成效
本报记者 陈晓平
10月31日,忻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了保德县文旅融合创新实践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5年,保德县紧紧围绕“文化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文化惠民工程、文艺精品创作、非遗保护传承、文物安全管理、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服务效能提质增效。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免费送戏下乡67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41场、送书下乡16场。大力培育基层文艺骨干,开展锣鼓、保德大秧歌等各类文艺培训15班次,培训860人次。
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化氛围日益活跃。举办2025年迎新春系列群众文化文艺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围绕黄河文化和地方特色,精心组织了八大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
文艺创作精雕细琢,优秀作品广受好评。艺术创作与传播创新有机结合,创编音乐快板《保德文物代代传》、舞蹈《黄河畔上的闺女们》等一批具有保德特色的文艺作品,并通过音乐视频形式呈现给群众。擦亮保德文化品牌,展现文艺创作实力,原创舞蹈《黄河畔上的闺女们》,先后在山西省群众性文化活动舞蹈展演和忻州市第十五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中斩获佳绩。
非遗保护系统构建,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聘请省级民歌非遗传承人杨仲青常年免费授课,累计培训学员300余人。成功申报保德大碗托制作技艺项目非遗工坊。促进非遗展陈与活态传承深度融合,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改造提升非遗展馆,新增九曲黄河阵互动体验区、根雕技艺展示区等。
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历史遗产重放光彩。对全县18处烽火台架设铁丝网围挡,并设立保护标识;为11个文保单位配备监控设施;全面排查198处不可移动文物,整改隐患15条;完成4处(件)文物数字化保护;文物“四普”新发现文物21处。开展文物宣传活动5场、发放资料2000余份、拍摄《大河厚土 保德遗韵》专题片12期。
文旅融合深化拓展,产业效益全面提升;文化市场监管强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义门镇庙峁村黄河观景玻璃栈道建成并试运营;印象故城乡村驿站新增标识牌3块,购置阅读空间、电子导览设施及便民设施。
下一步,保德县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举办创新性文化活动,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挖掘旅游资源特色,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力量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