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04日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看乡村振兴

“太行一号”遍布遗存 文豪后人藏山间 古堡烟火远尘嚣

本报记者 卢亚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山之雄浑、险峻,使山西的古建似粒粒珍珠零散而孤独。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使“珍珠变项链”,将颗颗“建筑活化石”串联起来。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解锁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途的“国保”古建,开启一场时空折叠之旅。

柳宗元后裔聚居地

  “平天之术尽忠,传家法宝孝亲……世代为官而勿贪,产业阔大而勿霸,金仓银财而勿欺,驷马之门而勿淫,以国为忠,以族为孝,以邻为德,以人为善,耕读以育子孙,乃吾族世代家规,勿违之”。这是太行山深处一个大户人家百年来的家训。这户坐落在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的人家不是别人,恰恰是当年几番贬谪几番重用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脉后裔。
  在一个老院子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乾隆皇帝赐的匾额,上书“香泛柳下”。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人就隐居于此,后来被改称为“柳氏民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由于唐朝“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时隔千年后,其后裔聚居在山西太行、王屋两山交界的小山村被发现。这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柳氏后裔世代集聚的古村落。走在牌坊街上,两座成贤牌坊——“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首先映入眼帘,是明朝朝廷为表彰柳氏族人柳禄和柳遇春而专门建造的。牌坊下面有8尊明代教化狮——满腹经纶狮、克己复礼狮、胸有城府狮、出人头地狮、金榜题名狮、泰山相助狮、宦海沉浮狮、功成名就狮。这些狮子通过姿态、配饰、表情寓意古代书香门第的处世哲学。在村口的永庆门两边,有明代户部尚书王国光题写的对联、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忠”孝”二字、明代书法家方元焕的书法碑刻,内容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忠孝两全的故事。

文化瑰宝世所罕见

  柳氏民居从建筑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水平之高、布局结构之考究、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我国古代民居中实属罕见。
  除了建设和装饰外,柳氏民居还存有历代名人书画碑40余通。其中令人称绝的有两通唐代“画圣”吴道子图刻的《圣贤十哲图碑》、一代山水画宗师荆浩的画碑,堪称“国宝”。南宋书法家米芾真迹《学行》,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真迹《说卦传》,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书画家文征明、书法家方元焕、户部尚书王国光等著名人士的书法真迹碑刻,迄今保存完好。所有的高大庭院内,建筑均讲究装饰细节,名家的书画碑刻与柳氏千年“诗书传家”的门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可以看出柳氏民居的历史价值非常高,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柳氏民居的建筑艺术堪称精美绝伦,集南北风韵于一身,窗棂、耍头以典雅大方为先,雀替、栏杆以玲珑精巧为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构图缜密,雕刻精美,并通过谐音、成对、顾盼、呼应、回旋等表现手法,用传统吉祥图案来喻事、抒情。仅“行邀天宠”门楼,世人就读出了近30种含义。以云纹、蝙蝠来表“天降鸿福”,以莲花、桂枝来表“连生贵子”,以1根绳子串3个铜钱来表“连中三元”,以5只蝙蝠展翅围绕“寿”字来表“五神朝寿”,以万字纹、菊花、莲花来表“万年连举”,以慈姑、祥云来表“慈祥”之意,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的西文兴村,高大的四合院、雄伟宏大的建筑,无不显示着这些院落主人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借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座藏于山间的村落,领略文豪遗风。村民的收入也是节节攀升,古村落走上了文旅发展之路。

明代遗珠雄伟壮观

  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继续前行,便来到了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明代古城堡”的湘峪古堡。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堡曾破败不堪,如今正重获新生。
  湘峪古堡位于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南山藏龙,北山栖凤,东临瀑布,西镇虎山,集廉洁文化、军事防御、中西合璧等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三座城门、四座角楼,整个古堡雄伟壮观、布局巧妙。
  城墙四周有高大的门楼,这些门楼既是瞭望楼,又是指挥楼,墙体非常坚固。城墙的墙体内还有藏兵洞和运兵通道,非常神秘。古堡正面是宽大的护城河,成为阻止敌人入侵的天堑。原先还有能起降的吊桥,遇到危险时收起吊桥,切断通向古堡的唯一通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清大院欧式韵味

  湘峪村的四周青山翠柏,满目葱茏,山涧流水潺潺,声如琴瑟,是远离尘嚣的绝佳去处。站在古堡的城墙上,极目望去,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护城河静静守护着古堡,倾听着古堡的故事。走在古街巷,两侧别致的明清大院,不时透出欧式建筑风格的韵味。这便是湘峪村民居的另一大特点: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形式。
  湘峪古堡不仅以军事防御闻名,也以科举的辉煌成就著称。明代万历年前,这里一直叫“相谷村”,后来村里出了一家三兄弟同朝为官。据史料记载,大哥孙居相官至吏部、兵部左侍郎,户部尚书;二哥孙可相官至七省巡抚、御史都堂;三弟孙鼎相官至户部侍郎、广西湖南巡抚。湘峪古堡由三兄弟出资建造,因此又称“三都堂”,三兄弟又根据此处有山有水,故而在原村名“相谷”中加入了“山”和“水”,因此得名“湘峪村”。除了孙家三兄弟以外,湘峪村还出了许多举人和进士,“十山九回头,辈辈出诸侯”的美誉也在民间流传开来。到现在,沁河两岸的村庄依旧人才辈出。
  如今,湘峪村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国家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7个国家级称号,成了“东方古堡、人间晋城”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湘峪古堡,已成为沁水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金字招牌。在景区发展的带动下,湘峪村也实现了由“农”到“文旅康”融合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