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岗位 娄烦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成长B面”
本报记者 陈彤
扎根乡野,全力助农抢收;奔赴热爱,自我“充电”蓄能。在太原市娄烦县,西部计划志愿者以志愿之名奉献,以学习之力成长,让青春在“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中绽放双倍光彩。11月13日,记者跟随团娄烦县委工作人员,走近这群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青年人,聆听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故事,了解工作之余格外精彩的“成长B面”。
扎根乡野 助农抢收
换上轻便衣衫、扛起农具,弯腰挥镰收割向日葵,动作娴熟利落……田间地头,“志愿红”与金黄的作物、饱满的薯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动的“助农丰收图”。
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乡野,迅速投入助农抢收行动中,不仅破解了部分农户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还彰显了大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使命,让志愿服务精神在丰收的田野上落地生根。
为了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西部计划志愿者以网络为桥,争相做起畅通娄烦农产品销路的“搭桥人”。大家拿起当地特产,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只为把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纯粹美味,推荐给屏幕前的你。
自我“充电”不断成长
没有多么“酷”的设定,也没有刻意追求光鲜的仪式感,只是想把下班后的零散时光,过得充实又踏实。
夜校,是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充电站”与“加油站”。在这里,有针对性极强的技能课程;电影解析让大家在下班后放松身心;短视频剪辑课助力乡村文旅宣传“破圈”。
谈及志愿服务工作本就繁忙,为何还要挤出时间上夜校?大家坦言,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奉献当下”,更在于“储备未来”。
为了做好一份报表、办好一次活动,西部计划志愿者反复打磨。对待学习,大家同样带着这份踏实与执着。下班后,大家也会自我“充电”,翻开专业书,从晦涩的理论知识点慢慢啃起,遇到难懂的地方就标记下来,第二天抽时间查资料。把知识变成铠甲,把技能化作底气,为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默默积蓄力量。
从志愿服务的一线到夜校学习的课堂,改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对责任的坚守、对成长的渴望。
成长,从来不止于岗位。西部计划志愿者既要做脚踏实地的行动者,把每一项基层工作做细做实;也要做仰望星空的追光者,在持续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