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1月14日
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技术员秦旭阳

在工地摸爬滚打 用实干创新书写奋斗乐章

本报记者 陈彤

  城市里那些拔地而起的建筑背后,总少不了一群年轻人的身影,山西三建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技术员秦旭阳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参与建投·和平里上座项目、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长治市精神卫生中心新院区建设项目,获“优秀员工”荣誉称号,2023年6月入选“三建英才”。
  秦旭阳始终扎根在施工项目一线,把汗水洒在钢筋水泥之间,用手中的技术和肩上的担当,一点点把理想变成现实,用实干与创新谱写了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青春乐章。

从“纸上谈兵”到“实操能手”

  2021年6月,秦旭阳怀揣着对建筑行业的热忱,入职山西三建,担任建投·和平里上座项目施工员。初到工地,他才发现课本上的知识似乎失灵了——基坑支护的复杂结构、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各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让这个科班出身的小伙子直犯懵。
  秦旭阳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把工地当成第二课堂,开启了沉浸式学习模式。放线时,他蹲在地上,毫米级的误差都要反复核对;材料进场,他一项项仔仔细细检查;施工工序、工种配合,他跟着老师傅一点点学,每个环节都不落下。他说:“那时候是真累,但每天都有新收获。看着图纸上的线条慢慢变成实实在在的墙和梁,心里踏实得很。”
  2023年,秦旭阳参加了山西三建第一届测量员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入选首批“三建英才”,职业道路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从“保进度”到“守质量”

  2023年10月,秦旭阳转战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岗位从施工员调整为质量员。从“保进度”到“守质量”,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刚到新项目,秦旭阳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深入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熟悉项目的整体情况、施工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点,仔细检查每一道施工工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是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秦旭阳带领团队多次研究讨论,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决定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成功避免了裂缝风险,保障了结构安全。
  针对传统模板周转效率低、混凝土成型质量差的问题,秦旭阳积极调研市场上的新型模板工艺,对比多种方案后,力推应用铝模工艺。不仅将模板周转次数提升三成,更让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深耕技术的同时,秦旭阳更注重把实践经验转化为成果沉淀。针对波纹管连接时易破损的问题,他和团队扎进施工现场,反复观察波纹管连接过程,记录下每一个可能造成破损的细节。回到办公室后,再对着图纸一遍遍琢磨。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终于研发出可有效保护波纹管管壁的波纹管接管器,提高了预应力施工质量。
  而面对深基坑人行通道安拆繁琐的难题,秦旭阳带领团队成员到其他工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他们一次次搭建、拆卸,测试不同的拼接方式和材料组合,光样品就做了十几套。最终,他们设计出便捷安拆深基坑中整体人行通道的拼接式支架体系,既缩短了通道搭设时间,又提高了材料的重复利用率。
  2023年,这两项成果先后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从个人成长到团队进步

  “自己学好不算啥,团队能进步才是真进步。”成为技术骨干后,秦旭阳总想起刚入行时老师傅对他的教导,主动扛起“传帮带”责任。他知道,工地上的技术不是靠书本就能学会的,得有“实战教材”。于是,他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把自己踩过的“坑”、攒下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讲给年轻同事听。
  秦旭阳有个笔记本,里面记满了“施工错题集”——哪段钢筋间距容易超标、哪个工序衔接时容易出岔子、哪种天气要特别留意材料保护。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经验,成了新人成长的“快车道”,在他的带动下,项目技术团队形成了共进共学的良好氛围。
  入选“三建英才”后,秦旭阳更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他主动申请项目轮岗,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拓宽专业视野。“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独特性,多走多看才能打破思维局限。”他在轮岗总结里这样写道。
  2025年4月,秦旭阳接手长治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的技术重担,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从具体工序执行到统筹技术管理,从质量细节把控到整体方案策划,他迅速进入新角色,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多项施工难题。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与集团公司的文体活动,用青春活力诠释着“文武兼修”的成长理念。
  秦旭阳以坚守与奋斗,在工地上刻下青春印记。他表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生长的责任。我会继续扎根一线,以技术护质量,用担当添光彩,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