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省工信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本报记者 刘家进
11月14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信系统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在着力构建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一方面,工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2%;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859家增至2024年的8231家,年均增长343家。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年均增长8.1%。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壁江山”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至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7%,到2024年占制造业比重提升至44%。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样焕发出新的活力。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高了5.6个百分点和15.3个百分点。
2021年至2024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1%,有力推动了各类项目落地建设实施。
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2022年起,我省以产业链和专业镇为平台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方面,重点打造了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2024年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7000亿元。专业镇方面,构建了3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加122个市级专业镇的梯次培育体系。祁县玻璃器皿、定襄法兰等专业镇产品远销全球,3个专业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跻身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在创新产业链培育机制方面,我省探索形成“政府制定政策、园区负责服务、链主引进企业”的“政府+园区+链主”招商模式;强化“链主+链核+专精特新”协同培育,推动链主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采购体系。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3户,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3家。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全省有效期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946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
“十四五”以来,我省全力推动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着力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常态化开展“一起益企”“晋善晋美”四季交流会、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等活动。去年,我省成功获批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全省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20万户。
数实融合纵深推进
截至7月底,我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33个,居中部六省首位。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斐然,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8。
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我省扎实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编制全省两化融合地图,引导1754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标数量位居全国第7位;太原、长治、晋中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14户企业进入国家5G工厂名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十三五”末前进2位,目前位居全国第16位。
同时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初步构建了集标准引领、诊断服务、试点示范、智能工厂培育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82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6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为145户链上企业、276户专业镇企业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的能力稳步提升。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底色,我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面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一方面,提前完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指标任务。截至2024年底,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2%,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另一方面,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为“十五五”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省正在推动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在规模化利用方面,推动中能建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金宇科林煤矸石高岭土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在高值化利用方面,开发了石油裂化催化剂、陶瓷纤维等新产品,提升了资源价值。再生资源规范化管理方面,培育了25户废钢、废轮胎等规范条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195万吨。同时,积极培育迪诺思、山安龙津等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废旧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打造传统与新兴固废并重的多元化资源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