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四五”多维发力绘就山河新画卷
本报记者 高静
11月26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过去五年,省自然资源厅牢牢把握新时代工作定位,高水平保障发展、严起来保护资源、改革牵引保护生态、牢守安全稳定底线,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空间规划 绘就发展新蓝图
山西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一是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省级总体规划全国第6位获国务院批复,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部获批,推动解决了矿权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历史矛盾,统筹衔接中部城市群、山西省黄河流域等专项规划,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子更明确、布局更清晰。二是科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把用途区分、分类管控作为核心内涵,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守住了粮食安全根基,城乡空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让粮仓更丰、田园更绿、城市更美。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裴彦明介绍,“十四五”期间,山西将推进“多规合一”改革作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山西特色道路。一是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助力高质量发展。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将三条控制线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高质量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推动特定区域专项规划审批,协同各部门共同推进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让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塑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支撑人民城市建设。聚焦城市发展新阶段,深化详细规划改革,加强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创新,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如太原市2024年开展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利用城镇废弃地等,共计新建小游园17个、口袋公园47个、街头绿地50个,提升居民幸福感。三是坚持推进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水平。完成了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四大功能全流程在线管理。目前正加快建立常态化实施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校准方向,提升规划响应速度和空间治理能力。
资源安全 端稳“两个饭碗”
山西资源安全底线愈发稳固。持续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家底日益厚实。“十四五”以来,全省耕地总量实现三连增,2024年耕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22.49万亩,连续25年省内占补平衡,耕地数量、质量、布局均向好发展。同时,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省财政投入18.5亿元勘查资金,对查明资源储量的63种矿产、1425个矿区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将全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非煤矿产资源同样可观,目前发现矿种120余种,其中33种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10,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和镁矿居全国第1,能源资源饭碗端得更稳。
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邵社教介绍,2022年以来,山西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上从四方面协同发力,成效显著。一是深化矿业权市场化配置改革。2022年以来为煤炭增产保供提供关键支撑。去年以来,建成全省统一规范的矿业权交易体系,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目前公开出让20宗矿业权,成交总金额1178亿元,预计新增煤炭、铝土矿产能可观,显化了国有资源价值。 二是推进非煤资源整治整合。统筹推进非煤矿山整治整合,已批复忻州、临汾、长治等七市的非煤整治整合方案,运城、阳泉等市的砂石土类矿山已基本整合到位,压减了矿山数量。激活多个铝土矿区,淘汰落后产能,夯实安全基础。三是推动地热能利用。支持运城打造地热供暖标杆,建设示范项目;赴大同调研地热田开发利用,支持后续矿业权出让。四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将绿色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全流程,构建新格局。目前,已建成281座绿色矿山。其中,国家级75座、省级206座,绿色矿山总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要素保障 赋能项目加速度
“十四五”以来,省自然资源厅聚焦“两统一”职责,针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切实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持续推进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提速增效,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全面护航重大项目。全省共批准用地77.23万亩,供应土地85.49万亩,为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雄忻高铁、集大原铁路等重大项目发放“通行证”、交上“钥匙”,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等用地需求。比如,推动加快集大原高铁开通,乌兰察布至大同南最快40分钟可达,呼和浩特东至太原南最快3小时12分钟可达,大幅压缩晋蒙间旅行时间,显著提升了交通效率。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省市县“三级联办”,大幅缩减审批用时,让项目单位少跑腿、早拿地。完善土地指标交易调剂办法,通过借用(“信用承诺、先借后还”)和调剂(“政府定价、重点保供”)两种方式,五年来借用3.62万亩指标保障了86个省级重点项目,调剂6.09万亩指标保障了56个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地等项目”成为常态。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各市县和开发区全面实现了商服和商住两类经营性用地网上交易。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全省统一规范、高效专业的矿业权市场,交易金额超千亿元,全国规模最大,既守好财政“钱袋子”,又拓宽产业转型“新路径”。同时,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能采尽采。显化“标准地”改革效应,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套餐”供应,企业拿地即开工,出让宗数和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连年超额完成消化批而未供、处置闲置土地国家任务,全面盘活利用土地资源。
多举措精准发力,提升要素保障效能。用地政策“精准适配”,完善各类用地保障政策工具,出台一系列措施,为项目落地提供精准政策依据。要素支撑“精准有力”,提前摸底下一年度项目用地需求,主动对接用地大户,统筹安排土地要素。精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重大项目,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和闲置土地处置,深化“标准地”改革,出让面积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用地审批“提速增效”,2023年11月以来开展专项行动,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工作调度。省政府将部分用地审批权授权委托至市政府,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全省用地审批质效逐年提升。
生态修复 擦亮美丽山西底色
“十四五”时期,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夯实。
我省五年投入200多亿元,接续实施国家山水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争取了7个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获中央资金补助41亿元,累计开展生态修复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约1/5。9个设区市全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将全面“清零”,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修复任务,2个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部署56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以22.2万亩土地要素重组,助力我省农村发展新业态。绿色矿山建设居全国前列,281座矿山达标。2022年,省自然资源厅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在具体举措上,持续抓好“山水工程”项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高标准完成79.89亿元的汾河中上游山水试点工程,保障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推动实施总投资55.08亿元的吕梁山山水项目,重点解决吕梁山西麓8条主要入黄河流和上千条冲沟支流的水土流失问题,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抓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方面“减存量”,摸清未治理面积底数,修复158平方千米,9个设区市全域将“清零”;有主矿山方面“控增量”,规范矿业权人基金缴存和生态义务履行,督促企业缴存基金、费用800多亿元,构建“边开采、边修复”模式,中煤平朔煤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首批典型案例。
探索全域综合整治。实施56个试点项目,整治约146.67平方千米,总投资21.6亿元,打造多种综合新业态。今年9月,省政府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计划2025至2029年全面开展新一轮整治,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民生服务 暖心便民增福祉
“十四五”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全面优化服务、精准施策推进,便民惠民成果更加丰硕。
强化科技监管赋能,推行省市县三级实时视频监控系统,5623个监控点位对重点区域全天候监测,覆盖超5万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场景应用多元,2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打造“晋心登”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建成全国首个省级不动产登记调度中心,实现交房、交地即交证,牵头周边10省份“跨省通办”,打造“30分钟便民服务圈”,贷款、登记、办税一窗搞定。同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建强防治责任和技术支撑机制,争取国债资金打造立体化防治体系,开展治理工程消除隐患威胁,成功避险多起地质灾害,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在不动产登记服务方面,聚焦群众需求,精准发力。一方面,以“清零攻坚”为目标破解历史遗留难题。2021年部署“清零行动”,后与整治“登记难”联动推进,累计化解“登记难”房屋411.9万套,带动激活二手房交易市场,实现民生改善与市场发展“双向共赢”。另一方面,以“品牌引领”深化服务改革。丰富“晋心登”内涵,推动服务升级,“多事联办”全面开展,域内通办基本实现,“交地、交房即交证”常态化。牵头推动多省份“跨省通办”,率先部署新建商品房“带押过户”。今年在大同、临汾探索一站式集成服务,优化多部门环节,让群众办理二手房交易登记时,材料精简、环节简化、时限压缩,切实体验到改革红利,感受到“高效便捷、立等可取”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