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不是家务事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人们提到家庭暴力,大多会想到夫妻之间,尤其是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其实,很多未成年人也会在家庭内部遭遇来自家长的暴力对待,在搜索引擎输入“未成年人遭遇家庭暴力”这几个字时,显示有3000多万条相关信息。可见,暴力教育和棍棒教育的不当方式仍然存在于很多家庭中。
◆案例回放◆
不久前,小刘接到电话,说自己的妈妈受了重伤。等他赶回家时,发现妈妈身上缠满纱布,正痛苦地蜷缩在床上。妈妈全身被烧伤,而这正是小刘的父亲造成的,小刘最终决定报警。回顾小刘的童年,也因父亲的暴力而蒙上一层阴影。
这个事例涉及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话题 “家暴”。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家庭暴力出现率逐年递增,家庭暴力的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暴力、冷暴力、经济暴力等,通常发生在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青少年家庭暴力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案例分析◆
家庭暴力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对人身权利和公民尊严的一种严重侵犯。
一般来说,青少年家庭暴力是青少年与长辈、手足之间发生在肉体、精神、心理、经济上的虐待,从而对对方身体、心理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暴力发生的手段既可是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也可以是具有伤害性的言语攻击性行为。
青少年家庭暴力具有普遍性、反复发作性、形式多样性、发生隐蔽性等特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家里经常挨打的孩子比例为3.5%,经常挨骂的孩子为14.9%,偶尔挨打和挨骂的孩子比例分别为56.5%和68.3%。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不管是作为直接受害者,还是间接受害者,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都不可小觑。
那么,遭遇家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家庭暴力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冲突,现实情况是,受害者想脱离并不容易。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痛哭、悔恨、原谅、希望等各种情绪交织,很难让受害者从这段亲密关系中抽离,许多受害人要经历无数思想斗争,克服重重威胁与顾虑,才敢发出求救信号。更何况,暴力不会随着离开而终止,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甚至可能会让暴力升级。
◆12355提示◆
家暴是极其复杂的,且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当家门关上,里面的人如何相待,外人很难得知。
所以,面对家庭暴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报警求助。警方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受害者收集证据,并对家暴做出处理。
2013年,我国开始采纳家庭暴力告诫制度,2016年我国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对于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随着立法、执法各环节的完善,施暴者必将受到严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消除对家暴的认知误区。
家暴绝不是家务事,更不是“忍忍就可以过去”的事情,家暴就是违法的。对于家暴的求助者来说,他们一定是鼓足了勇气才敢迈出第一步,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勇气都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