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0月20日

母亲的高消费

●王永福


      母亲出生在动乱的旧社会,物质缺乏,虽说后期条件逐步有所改善,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但母亲要负责一大家的生活起居,常常是扳着指头算着家里极其有限的粮食和父亲每月为数不多的工资,计划着如何让全家人吃饱,以及孩子们的上学费用,此外,还要预留出为我们弟兄4个盖房子娶媳妇的钱,却从未给自己考虑过一次。
  每次过节,母亲都会为我们改善生活,做点好吃的,但是从来不为自己考虑,都是剩下多少吃多少,而常常是剩不下的。每到过年,母亲都要给全家人添置新衣服,而她却十几年来从没买过一件衣服,都是拣着两个姐姐的旧衣服穿,后来拣着嫂子们的旧衣服穿。
  正是母亲的精打细算,我们家在三年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怎么挨饿,后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给4个儿子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这里面包含了母亲太多的辛勤付出和无尽的生存智慧。
  经历过太多艰难困苦的母亲,非常珍惜每一颗粮食,从不浪费一点一滴,一天三顿饭,母亲总是看着全家人都吃饱才动筷子,先吃我们碗里剩下的,再吃锅里剩的,如果剩不下,也从未给自己开小灶做点好吃的,而是胡乱凑合一口。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母亲落下一种叫肾气的毛病,一旦饿得厉害,就必须用硬的食物才能压下去,一开始用野菜窝窝头,后来用玉米面窝窝头,再后来就用馒头。
  我们为了不让母亲吃剩饭,就把剩饭倒掉,母亲总会一把抢过来,说:“你们这是在造孽!”当时,我虽然不理解什么是造孽,但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也从小养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母亲去世后,回顾她的一生,才慢慢理解母亲的那句话。
  在农村,钱比任何东西都稀缺。除了地主和经商之人外,农户人家一年到头基本上见不到一分钱。父亲在窑上做工,挣的是小米,不给工钱。给地主家种地得来的也是小米和玉米,农户们就这样用东西相互交换着自己需要的物品。解放后的50年代初,父亲开始到附近的国营硫铁矿上班,每月按时发工资,我们家才有了固定收入,见到了钱。在母亲眼里,这些钱是全家人的保命钱。她常常跟我们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这些话,是说给我们听的,也是说给她自己听的。
  母亲的勤俭节约是刻在骨子里的,大人不能穿的衣服,她会改成小孩儿的衣服,实在不能穿了,就改成小孩儿的尿垫和鞋垫,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靠着母亲修修剪剪,精打细算,全家人虽然穿得不好,但总是那么整洁、干净。
  母亲能把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变废为宝,在她眼里就没有没用的东西。家里的垃圾必须经过母亲最后一次把关才能扔,而她总是能从里面找到可以继续利用的东西。这些习惯伴随母亲一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条件如何变化,母亲都一直坚持着节俭。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没舍得给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十分有限,但在她去世前,却十分大方地为自己买了身好衣服。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高消费。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99年,父亲突然去世,由于毫无准备,买不到好一点的棺木,给全家人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刚过70岁生日的母亲就背着我们花了近300元给自己买了一身寿衣,以备后事。寿衣的样式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
  十几年后,母亲感觉自己的寿衣不太流行了,质量也不太好,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如意,于是让我带着她转了好多家寿衣店,最终花1700多元买了一身满意的寿衣。母亲正是穿着自己亲自挑选的这一身寿衣满意而走的,而这也是她86岁生命中唯一的一次高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