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源、基、活、严”四字诀 汇聚青春新动能
本报记者 庞勇 郭丽菲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青团朔州市平鲁区委坚持目标导向,立下敢打敢胜的“军令状”;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攻坚克难的“路线图”;坚持效果导向,狠抓改革工作“施工图”,通过凝聚强大合力,持续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在“源”字上下功夫 不拘一格用人才
为进一步用活团干部队伍,团平鲁区委聚焦团干部来源渠道,抓好四个重要源头。
团平鲁区委机关编制数4人,在编在岗4人,配齐配强团委班子,实现配备率100%;积极争取公益性就业,拓宽团青骨干来源渠道,在全区选配3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团的工作力量;用活专兼挂政策,广泛吸纳企事业单位优秀青年担任团区委副书记和团干部。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青年骨干,在基层组织中选拔聘任兼职团干部。2022年,团区委率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实践联盟群等发布选聘通知,层层选拔21名优秀大学生担任乡镇兼职团干部,极大地充实了乡镇团干部工作力量。
此外,积极培养社团骨干,通过开展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凝聚有共同爱好的青年,在活动中鼓励指导青年建立社团组织,目前共有社团20个;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中着重选拔4名青年骨干担任协会副会长。通过抓好四个源头,区、乡两级团组织得到极大充盈,社会青年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
在“基”字上做文章 夯基促新添动力
团平鲁区委聚焦强基固本,紧抓“机制”“阵地”两提升,不断促进基层团组织焕发活力。
健全机制体系,巩固拓展团组织建设覆盖率。在传统领域持续不断巩固团组织覆盖率,团平鲁区委积极发挥党建带团建、队建作用,联合区直机关工委、区教育工委,在全区符合条件的区直单位、区小学建立团组织,成立青年小组;积极探索社会领域团组织建设,社会团组织建设持续新增;提升“阵地”建设,打造“青年之家”活动阵地,全区13个乡镇均已建立“青年之家”。为保证“青年之家”活跃度,团平鲁区委积极联系青年志愿者协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青年之家”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活”字上求突破 联合共建亮特色
团平鲁区委紧抓改革契机,以打造“青”字号活动品牌为突破,着力提高团组织凝聚力。
整合团属资源,“青”“少”协力,打造“七彩假期”实践营活动,积极联系校外少工委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走进武装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走进消防队开展“小小消防员”活动,走进李林烈士陵园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活动;深化共青团“我为青年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微心愿”“圆梦大学”等关心关爱困境青少年的活动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禁毒日”防灾减灾科普讲座等各类青春自护活动;在省运会、朔州市平鲁区“六月六”传统庙会群众文化活动等重大赛事活动中贡献青年力量,展现了青春作为。
在“严”字上见实效 凝聚合力强管理
团平鲁区委严格落实从严治团要求,紧抓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实效考核两个关键点,打好机制、培训、考核组合拳,不断提升团组织战斗力。
严格队伍管理,出台《平鲁区共青团系统挂(兼)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平鲁区共青团系统“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从选派配备、日常管理、综合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要求,将团的工作力量选配与为党组织培育年轻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团干部快速成长;加强教育培训,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团干部进行线上线下双重教育,实现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培训全覆盖;树牢考核导向,制定《共青团平鲁区委(区、乡、村)团干部任期绩效和履职评价考核办法(暂行)》,围绕基础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采取“调研走访、现场观摩、谈心谈话”的日常考核和“党政评、团干部述、团员青年及社会组织议”的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对团干部的综合考评,结果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并由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批阅,考评等次为“好”的,优先向区委组织部门推荐使用,考评等次为“一般”和“差”的,将约谈提醒、限期整改。
下一步,团平鲁区委将进一步巩固扩展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效,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在改革和创新中彰显政治本色,在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中谱写好平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