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0月23日
《太原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5年)》发布

太原打造分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张丽

  10月19日,《太原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23-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举行,太原市委卫健工委委员、太原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赵永生,太原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袁涛等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确定2025年目标

  《规划》提出,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并为一个规划,实现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到2025年,要建立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协调高效、中西并重、医防融合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防、控、治、研”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提出“四层、三区、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到2025年,在太原市形成高峰、高原、高地、中心的“四层”分层分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以及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为重点的医疗高峰,以省级三级医院为支撑的医疗高原,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为核心的医疗高地,以县域医疗集团为龙头的县级医疗中心。
  全力推动县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规划》针对各县(市、区)提出了明确的医疗卫生发展定位,实行资源调整完善区、资源充实提升区和资源重点配置区的“三区”发展战略,将迎泽区、杏花岭区确定为资源调整完善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为资源充实提升区,尖草坪区、晋源区、阳曲县为资源重点配置区,将资源调整完善区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疏解,调整充实到资源重点配置区及充实提升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依规扩容和层级均衡。

提升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下一步,太原市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方案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市级强化“防、控、治、研”四位一体,重点提高传染病防治、重大疾病市域防控、区域实验室检验检测“一锤定音”和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能力。县级强化“防、控、治”三位一体,重点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加挂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服务站的牌子,重点提高传染病发现报告及重大疾病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和业务用房建设,配齐开展业务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需要建设若干实验室,强化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整合市、县两级资源配置移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健全完善智慧化预警机制;进一步充实专业人才储备,整体提升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能力水平。
  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独立设置公共卫生科,其他医疗机构设置疾病防控专岗,专门负责院内门诊、住院传染病信息收集上报、应急处置等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日常技术指导、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县级实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兼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副院长制度,推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室统筹建设,在县级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过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防融合新机制,实现机构高效贯通、人员共同培养、业务融合发展、建设一体推进、信息互联共享,持续提升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