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打造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新格局
本报记者 刘琴 郭丽菲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共青团长治市沁源县委抓住改革机遇,坚持把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贯穿改革全过程,对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精准发力,实施一系列“青春”行动,聚焦改革重点,探索创新路径,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奋力打造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新格局。
全领域推动“青春强基”
团沁源县委主动争取县委支持和引领带动,通过构建改革力量“高、多、深”全领域协同体系,实施“青春强基”行动,将改革工作细化明确为4大机制9项30条具体举措,分层分类、逐条逐项列出任务清单,标明改革任务和完成时限,定期调度推进,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团委落实”的改革格局。
高站位统筹。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并对阶段改革工作作出批示,县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沁源县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将共青团改革作为全县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面进行顶层推动。
多部门联动。健全青年联席会议制度、少先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推进会和培训会与2023年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同时召开。各成员单位分模块牵头推进改革,提升工作合力,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改革协调工作体系。
深层次推进。制定并推动落实《共青团沁源县委关于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团的若干措施》,着力构建制度保障和落实;将“党建带团建”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实行“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系统对学校的考核,教育工委开展督学督教时联合团县委,以督导促进改革走深走实。
点线面构建“青春聚力”
团沁源县委积极实施“青春聚力”行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立体化构建基层团组织建设全方位覆盖体系。
“点”上发力,人才引领。县委选优配强机关团干部力量,团县委机关编制内干部配备率达100%;在县域团属青年社会组织中选拔3名优秀青年骨干择优推荐使用,选聘13名在校大学生到各乡镇团委担任兼职副书记;通过开展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岗位实践”和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80余名返乡大学生到党政机关、乡镇开展政务实践,基层团的工作力量显著增强。
“线”上贯通,行业牵引。学校、乡镇、社区、企业等传统领域团组织覆盖率达100%;建立县级团代表联络站1个,82名团代表进驻团代表联络站并定期开展活动;成立教育系统、快递行业团工委,在非公企业和青年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新建共青团组织42个。
“面”上拓展,多维聚力。加强团属社会组织管理、青年志愿者队伍管理,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活动;助力大学生联合会搭建好大学生参与服务平台,带动县域大学生“蜘蛛网”式联系模式;在沁河镇莲花池社区成立校外少工委,打造少先队社会化工作试点,在朱鹤岭社区打造社区“青年之家”试点,用多种方式将团的组织无限延伸。
多领域发动“青春领航”
团沁源县委立足县域实际,找准目标定位,精准发力,在实施“青春领航”行动上下功夫,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激发人才强县“青活力”,争取到19名优秀志愿者开展乡村体育支教,让全县3000余名乡村孩子圆梦篮球场;在贾家庄干部培训基地开展青年干部研讨班,44名青年干部通过沉浸式培训进行学习交流;举办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技能才艺展示交流活动,展现大学生创业奉献、奋发有为的青春风采;征集暑期实践岗位87个,100余名返乡学子在实践锻炼的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整合各青年公益团体和相关单位力量,共同开展“以爱之名 点亮童心”天使公益行等志愿服务;设立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沁源县青少年发展基金,2022年、2023年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570余名;不断完善团教协作机制,巩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将团队品牌活动纳入中小学课外活动中,为青少年全方位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下一步,团沁源县委将铆足劲头,持续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巩固改革阶段性成果,学习借鉴兄弟县区好的经验做法,挑好自己的担子,扛起时代的责任,将改革的最终成效体现到服务党政中心大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上来,交出一份具有鲜明沁源特色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