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辨识手足口病 积极防护减轻病痛
●山西省中医院 王小芸
天气转暖,儿童手足口病逐渐增多。该病是夏秋季节儿童比较高发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如何科学认识这种疾病,并能够积极有效预防和调护,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辨识小儿患病特点
手足口病临床以手足掌跖、臀部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该病主要因为接触患者或带毒者而被传染致病。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衣物用品、玩具、餐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手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
该病多突然起病,常见伴随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
发病时,手、足、口等部位发生疱疹。口腔内疱疹多位于咽、硬腭、颊部、齿龈、舌部、唇内等处,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日可见手、足部斑丘疹、疱疹,可波及臀部和臂、腿,偶见于躯干。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如米粒至豆粒大小,质地较硬,多不破溃,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皮疹一般7—10日消退,不留疤痕或色素沉着。此为普通病例,一般可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患儿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极少数患儿还可见高热不退,头痛烦躁,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甚至喘憋紫绀,昏迷抽搐,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此时须注意神经系统受累,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而且这些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有可能得两次
人们以为手足口病像天花、麻疹一样,一生只要得过一次就不再得了,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CoxA5、6、9、10、16型),亦可由B组(CoxB2、5型)及新肠道病毒(EV-71型)等20余种肠道病毒引起。由于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如果一个人感染了其中一型病毒,虽然他对第一次感染的肠道病毒产生抵抗力,但对引起该病的其他病毒没有免疫力,因此还可能再次感染其他型别的病毒,导致第二次引发手足口病。
虽然手足口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但与成人关系密切,不可掉以轻心。成人抵抗力较儿童强,多数接触病毒后不会被感染,也有一部分人成为病毒携带者或隐性感染者,还有少数成人感染后也会发病。
重视预防调护减轻病痛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来正应护理有术。掌握本病的流行特点和疾病表现,有助于我们科学防护,从而缩短病程,减轻病痛。
首先要积极预防。对6个月至5周岁的幼儿注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的症状。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发现疑似患者,应及时隔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返回后要洗手,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和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等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于阳光下暴晒。家长接触过患儿的餐具、口水、排泄物等,也需要及时洗手、消毒处理。同时还要注意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起居,合理供给营养,保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以免降低机体抵抗力。
其次要合理调护。患者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定期开窗透气,保持房间空气流通。饮食以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食为主,进食前后可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忌食辛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清洁,不要搔抓疱疹,以防溃破感染。对已有溃破感染者,可将金黄散或青黛散用麻油调后敷布患处。对于高热的患儿,需要动态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早发现重症,并及时处理。
该病早发现、早治疗,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整个病程持续7—10天。辨别手足口病并不困难。正如它的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如果发现手足心、臀部及口腔丘疹、疱疹,或同时伴见发热、吐泻等症状就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