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4月19日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红色研学路径构建

●晋中学院体育系 黄昭杰


  摘要:红色研学教育意义深远,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革命的道路,也传承了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我省应当深入挖掘省内红色资源,与红色研学深度融合,建设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与高校常规课程进行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以实现实践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研学旅行;大学生教育
  在红色文化的视域下以研促学,打造红色移动课堂,是时代接踵的速度,亦是红色文化和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今年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委员聚焦红色研学提出建议。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加强研学全过程管理,真正实现红色研学的目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学习模式,红色研学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传承红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红色研学模式已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不足的地方。以山西红色研学旅行为例,山西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省学校在开展红色研学时有时浮于表面,与省内红色资源缺乏有效融合,与思政课堂未能深度契合。开展红色研学应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全过程的创新路径维度出发,探索将红色研学模式与常规课程深度融合,以达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注重思想引领,建设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厚植我省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建设出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打造红色研学硬条件。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完善红色研学组织架构,健全相关机构的管理制度,多方面打造人才队伍,培育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红色研学模式。
  山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君宇、左权、刘胡兰等革命人物,还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旧址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留村毛主席路居地文化园等革命遗存,能够形成优质的思政教育环境氛围。通过参观研学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传承红色革命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应当充分利用我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精神为导向,以研学成效为核心,找好定位,设计出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基地规划方案。围绕红色研学基地展开课程设计,抓好管理、职责、安全等机制,努力创建具有本省鲜明特色的研学品牌。
  在具体设计方案时,应遵循以下5点原则:关注红色研学的地域性,充分挖掘本省特有的红色资源,打造特色红色研学品牌;关注红色研学的教育性,将红色文化内涵内化于心,激发场景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关注红色研学的过程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贯穿研学的全过程,寓教于游;关注红色研学的安全性,制定系列措施,强调研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关注红色研学的参与性,鼓励学生与红色文化产生互动,加深学生研学过程中的体验感。
  二、提升文化素养,创新红色研学课程体系
    整体设计红色研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建议从课程思路、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探索将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与高校课程深度契合。红色文化要融入学校课程、融入师生生活,在红色研学过程中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红色研学课程多元化发展。以高校思政课程为基础,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课程思政元素与内涵。同时,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地域特色穿插红色文化内容,以情景体验、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生践行红色文化的深度研学。延伸至高校常规课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教育元素。此外,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互动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身临其境体悟红色文化,以实现情景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校外红色研学纳入高校的教育计划,利用好我省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以形成红色研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结合我省红色资源与高校师生的实际,确定好每次红色研学的课程主题和内容,系统规划红色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在课程目标制定上,开展红色研学时可以将某一遗存作为研学重点,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探究其中的革命人物与革命故事,感受伟大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上,依靠红色研学基地的便利条件,在研学实施前明确本次研学任务,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研学的系列准备。在开展研学过程中,带着课程目标走近革命遗存,亲身体验红色故事,深刻领会伟大的革命精神。研学结束后,总结研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结经验,以便丰富今后课程内容。在课程评价上,针对本次研学的课程主题进行复盘,重点关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关注本次研学是否提升了学生更深层的感受和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同时,对研学课程目标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强化实践导向,拓展学校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红色研学实践的延伸与拓展。依托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艺术教育、教师教育技能等活动,可以将红色研学贯穿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全过程。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校园文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实践育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聚焦红色文化,强化红色研学的导向作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在价值构建、品行修养、身心健康、意志锤炼等方面成长。
  高校作为一种社会单元,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大学生红色研学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研学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建议学校将学生学习时间进行划分,课上进行思政教育;课后,举办红色文化朗诵会、主题班会等,开展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同时,将红色研学实践育人教育贯穿于师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一)课程思政教育
  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将红色研学作为历史课和思政课,让学生了解红色故事,学习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精神,继承先辈光荣传统,将红色研学过程所见、所思和所感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将红色研学大思政课堂向高校专业课堂靠拢,例如“青马工程”、思修课程以及常规专业课程等,让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演出、诗词朗诵、志愿服务、节日活动、文化节、情景剧等大大小小的校园文化活动基本贯穿了师生的日常生活。这些活动不仅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愉悦,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学校应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红色研学活动,在培养锻炼和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与特长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创业活动
  校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的复合性人才。在高校创业创新浓厚氛围下,可以以我省红色资源为素材进行创作,参与中国国际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学生也可以将红色研学实践所获的创新思维加以融汇,形成独特的创新逻辑,以践助学。学校应利用好我省特有的红色资源,搭建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我省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成绩。
  传承红色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红色研学内容丰富,寓教于游,应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的双向互动。红色研学可服务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路径与载体营造出浓厚氛围。让学生通过实践与体验,深入领会红色精神,促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D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