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5月10日

古人如何用诗歌颂母爱?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曾用如此深情而自责的语气歌颂母亲。母爱就像来自南方的风一样和煦,吹拂着如枣树嫩芽的孩子们,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背后,蕴藏着母亲养育儿女不尽的辛苦操劳。
  白居易写了不少歌颂母爱的诗,且常以自然生灵作比。他的一首《燕诗示刘叟》说燕子“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以燕子筑巢、哺雏、教飞等过程,描写母亲哺育孩子的不易。儿女羽翼丰满,展翅高飞,却置母亲于不顾,“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白居易此诗,意在讽劝那些不顾父母痛苦而独自远走高飞的儿女,要念父母之恩,尽孝要从自身做起。
  人皆言母子连心,母亲总是为儿女倾其所有,而儿女却无以为报。韩愈曾写《谁氏子》诗,来劝阻一个欲赴山修仙的青年,“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提出,对于这种置老母亲于不顾的人要予以惩罚。
  古时,交通不便,山川迢遥,有时一走就是一年半载,离别让思念更浓,让关心更稠。最有名的颂母诗,当推唐人孟郊的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是回忆早年离家时,母亲为自己缝衣的场景,由此歌颂深挚的母爱,这首诗题下自注道:“迎母溧上作”,只要能朝夕侍奉母亲,就是人间最幸福的事。
  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形象向来是刚猛直行,但写到母亲时也柔情似水:“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杜宇即杜鹃鸟,古人认为其叫声似“不如归去”,这也是母亲对漂泊在外的孩子的呼唤,何时能归家?
  清人黄景仁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要辞母外出,看到母亲依依不舍,他留诗感慨:“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儿女无论走多远,只要母亲还在,儿女就永远不会是无根之人。
  世间痛苦无过 “子欲养而亲不待”。宋人与恭乃出家人,他写下一首感人的《思母》:“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寒霜把芦花摧残,意为母亲去世,柴门再望不到那守候的身影,又想起去年接济老母的情景,而如今却不能了。该诗用语平淡,讲述的也是平常事,却有痛彻心扉之感。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母爱不求回报,只是付出,涵养了每一个生命最深处的柔软。生而为人,珍惜当下,感恩母爱,慰抚她们日益增长的白发与皱纹。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