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小我融入乡村振兴中
本报记者 李云霞
原凯杰出生于1999年5月,现为运城市芮城县学张乡窟垛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他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细致,求真务实,在困难面前敢吃苦、敢冲锋,具有极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在村任职期间,他协助村两委干部落实各项民生实事18件,主动为窟垛村试点先行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模式出谋划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成效明显,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是敢担当善作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沾满乡土味 做好群众贴心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2021年7月23日,作为一名选调生,原凯杰怀揣着这个坚定的信念到学张乡窟垛村赴任。
刚到村里时,村党支部书记赵高峰曾告诉他:“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既然你来到这里,就要踏踏实实地走遍窟垛。”于是,原凯杰开始了“用心练好‘方言土语’,用双脚丈量着从说到做”的为民初心路。他重点走访了全村的脱贫户、低保户,随后利用到村开展国情调研、低保核查、反诈宣传、自建房摸排等机会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全村851户群众,协助村干部解决了村民取水、就医、道路硬化、村内亮化、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民生实事18件。在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的一次次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一头汗、两脚泥”,脚下才会沾上泥土味,身上才会有烟火气,才能更好地和村民打交道,收获那份比金杯银杯还沉甸甸的百姓“口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原凯杰认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是要敢于担当,工作中尽职尽责、作出表率是应有之义,而面对“急难险重”,勇于担当作为才是共产党人的应有本色。
在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期间,原凯杰冲锋在前,做好值班值守工作,把好村民安全关;每逢雨季来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村里的两户老人。“老人虽然有安全住房,但他们总舍不得住了一辈子的窑洞。”原凯杰理解老人的心思,总在暴雨天气去老人家门前查看情况,同村干部冒雨转移群众,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正是一次次冲锋在前的背影,拉近了原凯杰和群众心与心的距离,成为被群众认可的年轻干部。
浸满汗水味 念好百姓致富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原凯杰而言,如何带领窟垛村百姓走上村强民富的道路,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村任职期间,原凯杰主动为窟垛村试点先行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模式出谋划策。2022年5月,与山西云丰格瑞有限公司签订农业生产托管合作协议,成为全省首家采用“公司保底+农户分红”农业生产全程托管的实施项目,每年托管2000亩粮食作物,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实现公司、农户、村集体的“三方共赢”。如今,粮食收储烘干项目即将竣工,预计今年夏季正式投产,必将迈出粮食加工产业的铿锵步伐。
2023年5月,芮城县召开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暨农业重点工作推进会,农业生产全程托管“窟垛模式”和“小田并大田”三坑经验在全县推广铺开。截至目前,他们共迎接兄弟乡镇、兄弟县参观学习200余人次,窟垛村也于2022年12月获评运城市“2022年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更是突破50万元大关。
如今,原凯杰扎根基层已近三年。他告诉记者,在农村这片土地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体味到了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许多别样的幸福,正是这些基层生活的“小确幸”,让他更加热爱这片沃土。
回首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岁月,原凯杰表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但在办好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他沉到基层,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真正地做到离泥土越近越安心。他表示,会将“把青春小我融入乡村振兴中,让粮食安全同产业致富齐头并进”作为不懈追求,继续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