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晋商诚信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张志坚
摘要:认知是在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具身性、情境性与生成性特征。离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存在身体离身、情境缺失、体验感不强、互动性不足等缺陷,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结合学生认知直观性、形象性、互动性等特点,以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了晋商诚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晋商诚信文化,思政课
晋商诚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高校涵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宝库。将晋商诚信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还能够增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先贤为榜样,厚植优秀品格,更好成长成才。然而,离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思政课容易陷入教学场所封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不足等困境,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具身认知理论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提供了启发。本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旨在探讨晋商诚信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打造学生受益的思政课。
一、具身认知理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受离身认知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呈现出离身性、预设性、封闭性等特点。教师习惯采用纪律约束的手段来维持教育环境的秩序,竭力消除环境中的任何不和谐因素。这一模式尽管可以做到井然有序和整齐划一,但这种预设的教育环境却失去了新奇和刺激,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消失殆尽[1]。学校思政课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也被离身认知理论深刻的影响着。思政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离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悬空”现象、不重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虚化”现象和学生身体与教育环境缺乏交互的“孤岛”现象[2]。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身体离身、情境缺失、体验感不强、互动性不足等缺陷,其亲和力和感染力不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也不高。特别是当前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对开放式学习场域、沉浸式学习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离身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高校需要探索学生认同度和接受度更高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具身认知理论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的思想满足了当前高校学生的认知需要,为破解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困境,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晋商诚信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身实践路径
(一)加强身体参与,实现具身学习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人的身体既是运动器官,同时也是认知器官。身体的参与有助于强化认知,增强学习效果。特别是思政课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相关联的人生大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中来讲。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身体参与的重视,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突破教室封闭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思政课学习。高校可结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建筑、文物面前亲自感知体验,获得真情实感。以晋商诚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例,高校可通过与山西博物院、晋商博物馆等场馆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探索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把课堂搬到场馆里面,依托场馆资源努力把思政课讲活讲透,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让学生感悟晋商人重信守约、诚信为本的商业诚信。具体而言,一是邀请金牌讲解员结合场馆的历史图片、人物和事件进行专业讲述。通过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以及融入情感的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身心参与,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共振,增强学生对晋商诚信文化的情感体验。二是开展小组研学,让学生在场馆自由参观和探索,通过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身体感知,在感官与肢体的结合中深刻理解晋商诚信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思政课学习效果。
(二)增强环境融入,打造具身学习环境
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具身认知理论主张人的思维、学习和认知是处于特定的情境的,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情境创设提供了可能。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历史场景,将教学内容编入历史事件的展示过程中,并运用镜头语言开展思政课教学,学生佩戴VR眼镜进行沉浸式体验,颠覆了传统叙事教学模式,克服了教师单向理论讲授的不足,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有研究指出,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有助于构建具身式的教学实践环境、沉浸式的教学感知环境和耦合式的教学交流环境,为思政教学的智能升级提供有力支撑[3]。具体到晋商诚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山西省高校可借助5G+VR技术,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能够以“第一视角”参与其中,让学习更有沉浸感、更加富有趣味性,促进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晋商诚信文化的内涵。一是打造 “晋商诚信文化体验长廊”“VR晋商诚信文化体验角”等品牌项目,还原真实文化场景,实现晋商诚信文化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创设具身性学习环境,创建学生对晋商诚信文化的实境体验。二是制作“VR晋商诚信文化”虚拟体验课程,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学生戴上VR设备,通过虚拟课程享受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更好了解晋商诚信文化,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三)注重互动生成,创造身体在场的体验
单纯的身体参与和情境创设未必能直接产生教育效果,或者教育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而学生在主动反思和研究创作的过程中通过互动生成形成的认知才能够具有持久性。因此,思政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其学习到的知识借助技术,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山西工商学院组织学生自排话剧《汇通天下》,将思政课教学的场所从“教室”转移至“舞台”,以晋商精神浸润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显著提升。山西高校应以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兴趣特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师生共同开展以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打造艺术思政课,以艺载道,以艺术之美点亮思政之光。大学生在研究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了解,能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进而深化情感认知。具体到晋商诚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一是发挥专业特长,如书法专业的学生可将晋商大院的对联艺术结合自身特长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再创作;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山西本土的民歌、戏曲,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创作歌颂晋商诚信文化的艺术作品。二是跨专业进行研究创作,组织学生搜集晋商诚信文化相关资料和素材,以学生视角创作“舞台剧”,并进行展演,以情传情,让广大学生在文体娱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增强传承晋商诚信文化的自觉性。(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D65)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35(08):99-106+134.
[2]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3]曹青云,部凡.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