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平遥县古陶镇东关小学校 刘长利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而且现实意义重大。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家长焦虑感增加导致学生心理焦虑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高,主要因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由于家长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让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教育路线往前走,孩子成了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抓手。“鸡娃”一度成为热搜名词,教育的内卷在“鸡娃”中不断升级,被分数捆绑的家长深陷其中,焦虑感和迷茫也随之而来,直接或问接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时家长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就很容易发生冲突,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学习之外的有关孩子成长的更为重要的方面,如人格、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等方面都被忽略掉了。
(二)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尤其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心理空虚、焦虑等轻微的心理疾病慢慢凸显。学生在学习、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难以处理的矛盾和困惑。加之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让很多学生吃不消,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学习问题。在过度的学习压力下,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记忆力下降,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是适应挫折问题。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容易受到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沮丧、绝望甚至白暴自弃,做出不正当的举动。最后是人际交往问题。一方面是与教师的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因畏惧不敢和老师沟通交流。老师疏于对学生的关注,而与其渐行渐远,造成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另一方面是与同学的关系不融洽。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怯懦或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遭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和排斥,从而心理受到极大的打击。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培养小学生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首先,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我校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学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家校联合,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校强化对家长进行培训,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创建家长学校,积极对家长进行辅导。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者,他们更了解孩子,因此以下方法能够提供恰当的指导。
1、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向他们传达支持和理解。鼓励他们表达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建议和指导。给孩子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确保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被认真对待。鼓励他们分享,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2、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各种情绪。孩子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是不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孩子心理的一个优势,能让孩子及时发泄各种情绪能量。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可耻。只要不打扰别人的正常学习生活,不伤害别人,就没有对错。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表达情绪。
3、提供情感安全。创造一个安全和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可以随时依靠和倾诉。通过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和明确的规则,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并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纳和尊重的。
4、强调积极心态。教导孩子积极思考和看待事物的方式。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方面,学会从困境中学习和成长。强调努力、毅力的重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
5、老师、家长树立榜样。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先快乐,再把这种心情传染给孩子,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让孩子身心快乐地成长。孩子有些心理问题是由于老师行为不适当或情绪不健康造成的,这时我们要教育自己,以自己的心理健康带动孩子心理健康。
(三)在学校学习和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老师可以通过媒体上一些有用的故事、电影、电视片段来分析剧情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孩子看到现实社会真实的一面,提高自己承受困难和挫折的防备能力,培养心理平衡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在活动中培养社交技能。良好的社交技能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之一。通过与他人交往,孩子能够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意识。老师应该多创造人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鼓励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发展社交技能,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
(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国家心理咨询师吴剑研究表明:
1、参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每天坚持参加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能够使青少年身心愉快,生活满意度提高,自信心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面对挫折能表现出更强的毅力,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中小学生运动指数与自信程度相关,锻炼频率高,锻炼时间长,生活满意度、自信程度及生活激情就高,紧张、疲劳感、易怒心境、自我封闭倾向就低。
2、近年来,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减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上课辅导、看电视、玩电脑等以坐为主的静态活动上。这些不合理的日常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形成自闭症,从动画片中学到了暴力、自私,以自我为中的坏脾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家务劳动对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也有积极作用。研究显示,家务劳动对增进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效应与体育锻炼接近,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对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3、不吃早餐的小学生易怒、烦躁,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加。早餐行为与睡眠时间相关,睡眠时间短的小学生早餐欠食率高。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紧密的互动联系。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家务劳动,养成正确的健康的饮食行为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培养兴趣爱好,增强中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兴趣爱好是孩子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力,塑造个性,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心理更加积极。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后期,倡导通过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有效激发人的活力、树立人的信心,侧重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关注人的负面心理。因此,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发展,并认可他们的成就。避免给予孩子过多的负面评价,而是关注他们的优点和进步,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三、结束语
给心灵一片晴空,让生命蓬勃绽放。促进孩子心理健康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自信、独立、快乐的人。(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T2023S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