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7月24日
武乡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巩艳龙

微光可成炬 用爱点亮美好


  本报记者 刘琴
  
  巩艳龙,男,1985年4月13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武乡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武乡县天龙应急救援队队长。
  “志愿者对于我来说一直很神圣,很伟大,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看到无数的志愿者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我就立志成为一名志愿者。”巩艳龙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志愿服务结缘,用爱与奉献帮助他人。之后,他又组建起武乡县天龙应急救援队,通过公益救援彰显责任担当,他就是巩艳龙。
  做志愿服务,不是光说句话,而是要体现在行动里。这么多年来,巩艳龙奔走在救援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上千次,收到广泛赞誉。
  
  一次公益种下“大爱”
  
  巩艳龙出生在武乡县上司乡张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了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巩艳龙的父母把他们兄妹3人寄养在战友家中,离开故乡外出打工。
  贫困的家庭、慷慨相助的亲朋好友,不仅让巩艳龙从小就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上海一家汽车4S店当维修工。”闯荡了三年,巩艳龙选择了 “回巢”,在他看来,故乡是成长的地方,也是心灵的寄托。“
  在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巩艳龙加入“长治六野车友会”社会公益团队,该团队经常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困难家庭、绿色环保行动等,只要有时间巩艳龙都会积极参加,也因此与志愿服务结缘。
  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巩艳龙感受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束光
  
  2017年,武乡县唯一一家纯公益性质的救援队——武乡县天龙应急救援队成立。救援队成立后,巩艳龙不再是一个人,他身后站了一个团队。然而,作为一支民间救援队,所有的经费、装备都是巩艳龙和队员们自己承担。
  “救援情况不一样、条件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但是救援一定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巩艳龙说。为了把应急救援事业做好,他和队员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如今的救援队已由最初的9个人发展壮大至500余人,参加救援、演练、训练、培训590多场次,出队6078人次、1103车次,累计服务时长65194小时,受益群众达百万人。
  巩艳龙指着挂在墙上的锦旗告诉记者:“每面锦旗的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2023年10月的一天,夜已很深。救援队的微信群中,一条消息不断刷屏:“松庄村一个70多岁的聋哑老人走失,急需支援。”松庄村地处武乡县丰州镇东部,山大沟深,加上老人特殊的身体状况,救援难度极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救援队没有退缩,巩艳龙和队员们在向老人的家属了解情况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分队进山搜索,并利用无人机巡飞。
  救援时间越长,老人存活的希望就越渺茫,但救援队没有放弃,终于在第八天,救援队员在陡峭的山沟中找到了被卡在石缝中的老人。“在我心里,生命最伟大,我们愿做一束光,照亮别人。”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巩艳龙和他的队员们始终冲在救援第一线。
  
  用志愿行动践行大爱
  
  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来展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2017年8月内蒙古风灾救援、2019年3月沁源火灾救援、2019年6月权店火灾救援、2023年8月河北涿州抗洪救援……不论是在峭壁上运送伤员,还是到丛林里、废墟下、深水中搜救被困者和遇难者,都有巩艳龙和队员们的身影。
  “我们要和队长一起,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事。”“长大了,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帮助别人。”“要不是天龙救援队,我们这个家就散了。”……来自亲人、队员、受助群体的声音,是对巩艳龙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坚守最好的回报。“我们都要做亮堂堂的武乡人。”巩艳龙用行动践行大爱,只为心中一份热忱,只求心中一份无愧。
  “志愿服务的日子是幸福的、快乐的、青春的,同时也是辛酸的。”巩艳龙说:“通过志愿服务我认识了更多青春向上的同龄人,也明白了克服种种困难的不易,青年志愿者就是不为名誉,不为金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