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次偶遇“天使”救回一条命
患者家属手书感谢信跪谢救人医生
本报记者 卢亚 通讯员 王晔华
一封感谢信,牵出了一次生死救助,默默无闻挽救患者生命的“天使”被找到了,她就是山医大二院麻醉科医生赵晓英。7月21日,患者张先生的妻子、女儿等一行四人专程来到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找到了赵晓英大夫。患者女儿将亲手书写的一封感谢信交到了赵晓英手中。患者的妻子和姐姐泣不成声,手捧锦旗“扑通”跪倒在地,赵晓英连忙搀扶说道:“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职业敏感 发现发病男子
7月19日10时许,赵晓英大夫在医院内从3号楼取好资料返回1号楼的途中,发现一名中年男子手扶栏杆瘫坐地下,像要倒下去的样子。
赵晓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假如是正常的劳累休息不应该是这样的姿态。于是,她凭借近20年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敏感,迅速做出初步判断,该男子有危险,迅即走近察看。当她呼喊询问该男子“你怎么了”这几个字的时候,该男子已瘫倒在地,面色紫绀,意识丧失,呼叫无反应。赵晓英赶紧触摸其颈动脉,没有搏动,证实发生心脏骤停。
抢救必须争分夺秒,赵晓英马上跪在地上开始对该男子实施心肺复苏急救,同时大声呼叫周围来往的路人,请他们帮忙去急诊医学科呼叫医生。
心肺复苏“一直做下去”
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一名身穿白衣的小伙儿迅速跑了过来,蹲下询问赵晓英是否需要帮忙,赵晓英无暇抬头,只是急切地告诉这名大夫:“赶快去急诊科喊人来帮忙!”因为她知道,急诊医学科距离患者最近,患者只有尽快去急诊科才最安全。
很快,这名年轻大夫折返回来,告知已通知急诊医学科,并询问赵晓英是否需要代替她做心肺复苏。赵晓英回答“不用”,仍一直自己坚持做好心肺复苏。“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我是麻醉学科出身,心肺复苏是我们的强项,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的专业性更强。所以,虽然做心肺复苏很累,但只要我感觉能坚持,那我就要一直做下去,放弃就意味着放弃患者的生命。”赵晓英回忆道。
紧急抢救 生命得以保障
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推着抢救车迅速赶到。将患者搬运至抢救车上后,赵晓英和急诊医学科的医生在继续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一起将其送到了急诊医学科抢救室。
赵晓英一边向急诊医学科接诊大夫描述患者的情况,一边和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将吸氧、开通静脉输液通路、心电监护等各种抢救措施安排妥当。
此时,病人的心跳呼吸已经恢复,但瞳孔散大。急诊医学科迅速联系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大夫进行紧急会诊。到这时,赵晓英仍没有离开,而是同大家一起寻找患者信息,想办法尽快联系其家属。在确定该患者有专业救助,生命得以保障后,赵晓英才放心离开,默默返回了自己工作的手术间。
真挚感谢 挺身出手相助
到了下午,赵晓英听说这名患者在医院1号楼手术间进行了手术,是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当时,她才从神经外科医生口中得知这名中年患者来医院的目的是为他刚做完手术不久的妻子复印病历。他的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个月刚参加完中考,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人,可以说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正如患者的女儿在信中所说:“您用您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给了我爸爸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事后,患者家属通过向医院保卫科、急诊科医师和神经外科主刀大夫王凤伟打听,才知道是赵晓英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使得患者恢复了心跳和呼吸,才得以有机会接受下一步的治疗。在医院保安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赵晓英,送上了全家人最真挚的感谢。
“路遇患者心跳骤停,挺身而出,出手相助,我相信是每一位白衣执甲之人都会做的事。正如我们医院的那名年轻大夫,我始终没顾上看一眼这名年轻大夫,不知道他叫什么,也不知道他是哪个科室的。”赵晓英说道,“医者的初心本就是治病救人,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患者和家属却给予如此礼遇,当家属下跪的那一刻,当我握着他们的手抚慰他们的那一刻,更多的感受却是他们给予医生内心的抚慰,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动。医患本是一家,共同的敌人应该是疾病,其实我们身边可能更多的是像这样的患者和家属,是他们让我们一次次获得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我们‘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