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8月08日

一场跨越两代创业人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高静 通讯员 刘林林
  
  在他们的创业故事里,灵丘农商银行是见证者与陪伴者,是困境中的鼎力支持,逆境中的携手并进,顺境中的合作共赢。而他们,则以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不忘初心、反哺家乡,赴这一场“信任”之约。
  
  从初次牵手到一路相伴
  
  “翅果油树可作为食用、药用和工业用油,经济价值非常高,但树苗种植在咱们这里是冷门,当年在朋友的带动下,一番考察,我尝试着种植这种稀罕树,投入了全部积蓄,买树苗、肥料、雇佣工人仍是一个无底洞,那时候睁开眼、闭上眼,脑中想的全是怎么筹到钱。”提及初创业,57岁的郭密堂感慨道,“是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让我有了创业的底气。”
  创业之初,资金捉襟见肘,灵丘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在入户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结合种植规模、资金使用特点、市场前景等,量身定制信贷投放计划,组织专人跟进,第一时间 为其发放了30万元贷款。有了这笔资金,郭密堂创业的信心更足了。
  那段日子虽然又苦又累,但对于在土地里刨过食,在工厂里打过工,为了生活更有奔头各种 “折腾”的郭密堂,却是充满希望的,他全身心投入翅果油树种植,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盘算着预期收益,心里美滋滋的。但是第一次种植,因经验不足,20万株树苗里,大树苗占了一半,而大树苗的成本要高于小树苗6倍,那一年,大旱,4个多月未下过一滴雨,树苗死了近三分之一。
  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做贷后调查时,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上级反馈。该行根据一系列的流程,随后又追加了10万元贷款。同时充分发挥农商行资源优势,在辖内种植户间“牵桥搭线”,为郭密堂介绍本地经验丰富的“种植达人”,通过深入交流、经验分享,取长补短,提升种植水平。“那时候,我每天愁得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农商银行的10万元贷款又让我重拾信心。”提及此事,郭密堂的眼睛不由红了。
  患难见真情,灵丘农商银行的 “雪中送炭”,让他在最难的时候,感受到了最深沉的“温暖”和“信任”。如今,翅果油树的种植由10万株扩展到30万株,树苗、果实销往秦皇岛、临汾等地,每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同时丰富树苗种植种类,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余人。一路走来,贷款从30万元到100万元,每次遇到资金困难,灵丘农商银行都不离不弃,第一个伸出援手,对郭密堂而言,是坚实可靠的“后盾”,更是并肩前行的“战友”。
  
  从再次结缘到携手同行
  
  “做事要踏实,做人要实在。和农商银行打交道这么多年,最重要的就是要讲信用。”这是郭密堂经常对儿子郭文杰说的话。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郭文杰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紧抓灵丘推动发展渔业产业机遇,引进鲈鱼养殖项目。
  灵丘农商银行为切实提高信贷投放质效,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在开展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千名行长结对子等工作同时,建立存量客户营销台账,由专人对接,定期回访,详细了解存量客户、上下游客户融资需求,依托活动、权益、产品,做好服务跟进,强化客户深度建联。当客户经理了解到郭文杰返乡创业信息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我正在筹集资金,本来打算下个月向农商行申请贷款,没想到你们先找到了我。”面对农商银行客户经理的“突然来袭”,郭文杰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早在父亲创业时,他就认识了这位“老朋友”。
  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根据鲈鱼项目需求、资产评估、规模计算、经营效益分析,为他配置“创业贷”,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支持和优惠,仅半天时间,10万元贷款便到账了。如今,郭文杰的鲈鱼养殖风生水起,已建成10个大棚、60个鱼塘,占地30亩,采用陆基圆池加大棚模式养殖鲈鱼。与传统鱼塘养殖相比,这种高科技、高密度养殖模式,通过特殊设备和水循环系统,更便于精细化管理,降低鱼害病发生率,减少人工成本,缩短养殖周期。鲈鱼出塘后直接销往山东多地,每个鱼塘净收益5万元左右。
  “父亲和我的创业离不开农商行的支持,饮水思源,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诚信经营,反哺家乡。”望着不时有小鱼翻跃出水面,生机勃勃的“鱼戏水图”郭文杰动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