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谨防蜱虫
本报记者 王钰钦
近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布了详细的健康提示。该提示旨在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并加强预防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据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发急性传染病。自2010年我国首次分离到该病毒以来,该病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患者通常在被蜱虫等媒介叮咬后的1-2周内发病,体温可达38℃以上,部分重症患者甚至可超过40℃。除发热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尽管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但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省疾控中心指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蜱虫叮咬传播和接触传播。蜱虫在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即可引起病毒传播。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但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疫源地(如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与患者密切接触的陪护人员、家人;以及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等。
为有效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省疾控中心建议:在减少蜱虫叮咬方面,野外游玩时,尽量穿长袖长裤,将裤腿塞进袜子里,避免在草地上坐卧。去野外前,可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的趋避剂。户外回来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是否有藏匿的蜱虫,并及时洗澡更衣。在正确处理蜱虫叮咬方面,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应使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并对伤口进行碘酒或酒精消毒处理。在避免接触患者体液方面,避免徒手直接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物,以降低感染风险。在关注宠物健康方面,如携带宠物出门,应检查宠物是否被蜱虫叮咬,并及时清除。
省疾控中心强调,一旦出现发热、疲乏、恶心、呕吐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蜱虫叮咬史,这样有助于医生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