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1月20日

全方位助力青年群体充分就业

●太原工业学院 赵素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了重要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青年群体就业不仅仅关系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当前青年群体就业的态势整体稳定,但也存在难就业、缓就业、慢就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社会视角,占比较高的失业青年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之一,脱离工作的青年可能面临经济、生活压力,甚至遭到社会排斥,可能引起精神或危害社会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组从青年群体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青年群体就业现状与难点,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青年群体就业存在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7-9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分别为17.1%、18.8%、17.6%,同时期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分别为 6.5%、6.9%、6.7%,与同时期的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3.9%相比,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较高。此外,同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2%、5.3%和5.1%。因此,从全国整体数据可见,分析青年劳动者人力资本现状,降低青年失业率是当务之急。
  (一)宏观层面的“供需差”
  劳动力供给和岗位需求在“量”和“质”层面的适配是青年群体就业的首要条件。首先,劳动力供给和岗位需求在“量”上的适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16-24岁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比例为7.1%,此部分青年群体就业比例基本低于其他适龄人群占比。其次,从劳动力供给和岗位需求的“质”的配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1179万人,就业率仅为55.5%。2024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指出,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总体就业人员不足10万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一侧剩余,一侧紧缺,表明青年群体在就业方面存在供需“质”面的不匹配。
  (二)中观层面的“矛盾体”
  中观层面从用人单位特别是从企业角度而言,在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当下,企业对“新人”的使用往往采用“谨慎”之态。在原有员工通过学习或加班可以解决当前问题时,企业一般不会选择招聘新人,甚至出现辞退人的情形。即使招聘新人,出于对用人成本、离职成本等方面的考量,也倾向选择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熟练工。同时叠加青年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又需要转变身份进入职场。“一退一进”呈现反向矛盾,致使青年群体在选择就业时进退两难。
  (三)微观个体的“现实差”
  从就业主体而言,现代青年群体特别是00后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前提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闲暇自由并存。但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差距,在现实难以满足自我设想或追求之时,青年群体宁愿选择“慢就业”“缓就业”,也拒绝“骑驴找马”式就业。现实差之所以能使得青年群体“缓就业”,其背后原因之一则是00后青年群体多数成长于物质较为充裕的环境,家庭给予了青年群体“缓就业”的底气与支持。之二则是对传统岗位的执着,“考编”“考公”“考研”等伴随就业压力的增加也呈现增长之势。
  二、助力青年群体就业之策
  (一)以就业特征为基的政策契合之策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激活了青年群体“天生”的创新基因,青年群体对创新创造为主题的就业空间更为向往。数字经济的发展削弱了低技能就业岗位竞争力,增加了对高技能就业岗位的需求。围绕创新性发展的岗位尤其是以平台化为基础的新业态的出现,重塑了职场工作关系,更需要有关政策在工作保障、技能提升、就业指导等方面与时俱进,以适应青年群体多元化、自主化、灵活化的就业需求。对积极吸纳青年群体就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初创企业等进行政策扶持,实现顶层设计到落地方案的全贯通。
  (二)以仿职场为底色的教育之策
  针对供给和需求“质”侧脱节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阶段需实行“职场前置化”,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比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方面的人才技能要求为目标,各高校教育机构、培训机构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根本着力点,通过调整学科设置、培养体系、培养方法等将教育过程与市场需求或职场需求紧密结合,畅通学校-职场路,缩小教育-职业差,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成熟的职场新人。针对再就业人员,学校或培训机构需设置灵活教育机制,允许再就业人员入校学习,提升技能,增强再就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教育端有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青年群体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以教育奠定青年群体就业内核。
  (三)以优化自我为目标的重塑之策
  从青年群体自身而言,难就业、缓就业、慢就业的根本在于“自我不满意”。此不满意内涵包括对现有岗位的不满意(薪资、环境、发展前景等)和对自身资质的不满意(学历低、技能低等)。从不满意到满意即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过程。因此,青年群体的自我优化即是促进其就业的路径之一。以内在提升为出发点,通过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以优异自我赢得优异的岗位,实现内外统一。
  正视青年群体就业过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难题为指引进行破解并创造有利于激发青年创新创造的环境,内外相结合推动青年充分就业,为经济社会注入新活力。从政策调整、教育改革、自我革新等角度加强对青年群体就业的关注,健全青年就业的法律法规、改善就业环境等,形成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就业服务体系,塑造青年群体专用性人力资本。
  [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SXGZL20246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