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高地”培育专精尖人才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申呈琛
近日,记者从潞安化工集团余吾煤业公司了解到,该公司运搬二队员工李明获“江煤杯”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单轨吊司机一等奖、抽采一队员工石煜炜获第十六届“梅安森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瓦斯抽采监测工一等奖。
今年,该公司深入推进“全员岗位大练兵”,通过搭建班组、队组、公司三级技术比武平台,以赛促学、以考促练。在各单位广泛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主张“比拼在一线,培训到现场”,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把员工学习课堂搬到采掘工作面、生产车间、一线班组,使枯燥无味的技能培训变得趣味横生。全年共组织瓦斯抽采打钻工、井下班组长、锚杆支护工等10大支撑工种,重介洗选工、井筒维修工、局部通风机司机等10大精细工种,安全仪器监测工、瓦斯抽放工、探放水工等10大特殊工种,以及通风管理员、光干甲烷测定器维护工等43个其他比赛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并坚持好中选优,推荐优秀选手参加集团技术比武乃至全国技能大赛,让员工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我提升。
结对育才 让青年人才拔节生长
“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好成绩,要感谢师傅对我的悉心教导和毫无保留地传授!”获奖后,石煜炜表示,非常感恩师傅王建光。
2012年4月,石煜炜参加工作后,王建光就成了他的师傅。得知王建光曾多次获得公司“模范技术能手”,一颗“状元梦”的种子便种在了石煜炜的心里。工作中,他时时事事比照师傅的标准,遇到不懂的、不会的,都积极向师傅、老员工请教,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2024年,在王建光的鼓励下,石煜炜首次报名参加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举夺得一等奖。
近年来,该公司依托“师带徒”模式,让技术精湛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结成 “师徒”关系,开展老员工与新员工“1+1”“1+N”结对子活动;以“传、帮、带”的形式,制定新员工培养计划,为新员工快速成长拓展通道。
同时,针对机电等特殊、紧缺的工种岗位,该公司实施以“新老搭配”“强弱组合”为主要方式的结对子造才活动,给上述工种岗位中的业务尖子和新转岗人员压担子、交任务,使其尽快成为岗位能手;针对部分青年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对矿井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知识学习不够深、掌握不够牢的现象,该公司采取生产现场“一对一、面对面”实操授课,直接将专业技术经验传递给个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在老员工中开展岗位 “传经送宝”活动,通过岗前仪式、现场实操等途径,向中青年员工传授绝技、要点,为岗位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平台 让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对筛板、螺旋分选机、部分皮带驱动装置等进行工艺调整和设备升级,不仅可以提升3#扩能系统小时入洗煤量,还可以节约洗选成本……”走进余吾煤业公司选煤厂,副厂长王亚健正组织技术人员对选煤厂3#扩能系统改造方案进行研究讨论。
近年来,该公司将精益化管理小组、矿压治理研究中心、瓦斯治理研究中心、芦盛亮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周建伟创新工作室整合为“创新高地”,并作为员工成长的“练兵场”,充分发挥专项平台优势,让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精益化管理小组全体成员进一步突出效益导向,推动精益管理,着力构建“向管理要效益,以效益论英雄”的管理格局和激励机制;芦盛亮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相互合作为方式,以项目课题研究应用为载体,就解决技术难题等开展学习、研究、培训、攻关与应用等活动,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的专、精、尖人才;周建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周建伟坚持“学用结合、创新创效”理念,立足采掘工作面瓦斯治理难题,积极研发瓦斯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构建了特色“立体化”瓦斯治理模式,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创新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矿井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是我们的目标。”该公司创新办负责人王杨表示。今后,将依托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瓦斯治理研究中心等,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