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2月26日

我省这些重点产品有望贴上“碳标签”


  本报记者 郭丽菲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我省开展碳足迹核算、标识认证、应用场景开发和国际合作交流。
  《方案》提出,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钢铁、电解铝、水泥、氢、石灰、玻璃、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积极参与碳足迹核算,推动这些重点产品纳入产品碳足迹认证目录。这意味着,我省这些重点产品有望贴上“碳标签”。
  碳足迹,是指一件产品所涉及的物料使用、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废弃处理等全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碳足迹标识就是对碳足迹量化评价的认证,又称“碳标签”,经认证的产品碳足迹以标识形式对外披露碳排放信息。
  我省提出,要聚焦我省优势产业、传统特色产业、出口重点产品等,引导鼓励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足迹数据报送、规则制定、标识认证、国际交流等工作,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优势产业企业、重点出口产品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率先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试点建设。
  《方案》明确,按照财政部制定的碳足迹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相关规定,鼓励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装饰装修材料和汽车等消费品为重点,有序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企业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支持公共采购、公众消费、绿色出行和碳普惠场景中优先采购和使用碳足迹较低产品,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贴有“碳标签”的产品,将获得“绿色通行证”。
  消费者根据碳标识可以了解产品的环境性能,做出更加环保的购买决策。同时,也能鼓励企业生产更低碳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