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从“头”开始一推一剪就是9年
本报记者 陈晓平 通讯员 张天柱
“头发长,找小王。只要有求,必然有应。”正值青春年华的王兰兰,志愿服务时间近9年,走过上百个村庄,用坏了18把理发刀,义务为数千人理发。和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一样,王兰兰秉持心系群众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我的人生价值。
这些年来,王兰兰先后荣获“静乐好人”“忻州市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忻州好人”“山西好人”等荣誉称号。2025年,王兰兰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建议人选。
养老院义剪送温暖
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关注养老院高龄老人的生活情况,以实际行动践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持续开展上门志愿服务。
养老院的老人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平时他们出门理发不方便,志愿者义务上门为老人们进行理发服务,解决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王兰兰的温暖从“头”开始,加入了养老院的志愿服务行列,为老人们义务理发,让老人们足不出院就能享受到免费的理发服务。
2023年6月的一天,王兰兰和志愿者们一起来到养老院,为老人们进行义务理发。王兰兰摆好椅子,一边为老人们理发,一边同他们聊天、讲笑话,每每讲到趣处,大家脸上都绽放出开怀的笑容。
“现在的年轻人真好,经常来为我们义剪,想得太周到了。”养老院的王大娘感激地说。
很快,在王兰兰娴熟的手法下,一个既精神又利落的发型让王大娘焕新颜。“王大娘,这下看起来好像又年轻了10岁呀。”旁边的另一名老人笑着夸奖道。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希望通过我们的点滴行为,带动更多市民关心、关注老年群体。”王兰兰如是说。
让温暖从发间到心间
自从做了志愿者去村里理发后,王兰兰就把高跟鞋换成了运动鞋,把长裙子换成了运动服。披肩长发剪了又剪,直到剪成了运动头。她说:“山村不需要大美女,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闺女,这样的理发师,村民们更喜欢。”
从2018年开始,每到休息日,王兰兰都会来到村庄为老人们理发,不管严寒酷暑,每次都准时到达。理发时,她态度热情,动作麻利,还经常和老人聊天,给老人们做思想疏导,还常常把城里新上市的蔬菜、水果送给老人们尝鲜,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为了表示谢意,村民们想给她一些物质回报,她婉言谢绝。有次,康家会镇悬钟村举办第二届农旅文化节,王兰兰在文化广场大院为老人们理发,吃中午饭时,老人们抢着让王兰兰去自己家里吃饭。王兰兰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村民太实诚了。”
张大娘半身瘫痪,家人曾多次请人上门服务,但常因“顾客”横躺着理发不方便而遭婉拒。王兰兰听说后,当即表示愿意为其免费理发。初次上门时,正逢家人为张大娘清理身体,但王兰兰丝毫没有嫌弃,为张大娘又是搬床又是翻身,还花了比一般人几倍的时间帮她理发。
鹅城镇杨家崖村一名叫冯亚珍的女子,因为腿脚不便,每次去县城理发,都需要坐轮椅,理发就成了她家的“大事”和“难事”。王兰兰得知这个信息后,主动揽下这个任务,从此风雨无阻,定期上门为其免费理发,从没间断过。
天长日久,冯亚珍心头过意不去。为了表示感谢,冯亚珍花了几天时间,亲手给王兰兰织了一个平安扣,她说:“希望这个闺女,一生平平安安!”这种朴素又真诚的祝福,令王兰兰感动不已。
“公益地图”拓展到留守儿童
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多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头发长了没能及时理,一个个成了头发蓬长的“原始人”。王兰兰得知后想都没想,就点头答应了定期为孩子们义务理发的任务。
看着这些头发长长的孩子们,王兰兰的心都碎了。她根据孩子们的脸型,精心设计发型,一推一剪尽显专业娴熟,不一会儿,一个个漂亮帅气的发型就完成了。孩子们看着新发型,嘴里不停地感谢:“阿姨,你真好。”
在王兰兰的脑海里,每个村都有一本“流动台账”,孩子们的信息都烙印其中。这些孩子们的家长谁外出打工了、在省内还是省外,她都了如指掌;谁家有人生病了、医药费花了多少、报销了多少,她都清清楚楚。她的心时刻都挂念着这些留守儿童。 “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我随叫随到。”王兰兰说。
做志愿者9年,王兰兰感触颇多,“老百姓最讲感情,你对他好,他对你更好。今后,我会把爱心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留守儿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