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3月25日
太钢炼钢二厂硅钢青年团队

创新突破 拭亮钢铁“皇冠上的明珠”


  本报记者 陈彤 通讯员 郝咪咪
  
  在太钢,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36岁,他们以炽热之心、坚韧之志,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凡的青春篇章,他们就是太钢炼钢二厂硅钢青年团队。
  该团队自2015年由炼钢二厂冶炼主任工程师薛利强牵头成立后,始终将提升硅钢炼钢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作为团队的奋斗目标,肩负使命,毅然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征程。
  在此期间,该团队建立了从预处理到连铸的全流程操作要点,连铸拉速、A级品命中率等各项技术指标得到了不断提升。
  
  五年磨一剑 HiB钢命中率突破性提升
  
  HiB钢是硅钢中的高端品种,其元素控制范围极窄,尤其是Al、N、Ti等关键元素的控制范围更是在几ppm(百万分之一)的数量级上,其精度之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在炼钢中,这些元素不仅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还极易受到设备条件、原辅料、钢包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过程控制极不稳定,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ppm差异就可能偏差了一个等级或是在正废品之间徘徊。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硅钢团队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跟班”之旅。没有节假日或是白天黑夜的区分,只要HiB钢生产启动,团队成员就会全线上阵,从预处理到转炉到RH最后到连铸成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五年中,他们累计跟班上千炉,优化工艺20余次,完成设备改造10余次,终于让这颗“明珠”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为了确保精准控制,他们甚至采用了秒表计时的方式,记录钢包底吹时间、取样时间和连铸浇注时间。为降低分析偏差,他们对取样器进行标识,跟踪了不同人员取样、冷却钢样操作和切割洗后的钢样质量,最终形成了钢样取样、冷却操作标准要求,提高了钢样质量,降低了分析波动。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建立了从预处理到连铸的全流程操作要点及控制指标近70项,中包连浇炉数提升了57%,连铸拉速提升了13%,A级品命中率提升了50%以上。如今,炼钢二厂南区80t碳钢线已成为国内唯一能够稳定供应HiB钢铸坯原料的小转炉(≤120t)产线。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成员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创新突破 无取向硅钢效率与成本双优化
  
  在无取向硅钢的生产中,团队同样展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们对预处理、转炉、RH冶时等环节进行了详细分解,并提出了多项控制措施。例如,为了降低RH脱碳后的碳含量,团队试验了椭圆插入管、提高提升气体量等方法,最终将脱碳后碳含量合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此外,团队还通过优化扒渣操作、严格检查废钢质量、试验不同辅料等措施,成功降低了转炉炉后S含量。为了提高连铸等轴晶比例,他们研究了不同搅拌方式和拉速对铸坯等轴晶比例的影响,并设计了不同牌号无取向硅钢的拉速方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团队还建立了全厂首条全线数据自动采集判定的硅钢数据系统。
  这些创新举措带来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2022年至2024年,硅钢连铸平均拉速从0.71m/min提高到0.82m/min,增幅15.5%。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功突破了超高牌号硅钢多年来低拉速的瓶颈,并通过提效降低了升温铝耗,年降低制造成本500余万元。此外,团队还通过优化排产计划和工艺接痕,年降低硅钢切废量损失400余万元。
  硅钢团队的成功,不仅源于他们的技术实力,更得益于他们的团队精神。团队始终奉行“多人行、互为人师”的格言,倡导“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的管理理念。每当遇到问题时,团队成员都会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地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经过多年的现场实践,硅钢线的工人师傅们已经熟知本工序的控制要点和指标,团队长薛利强也成为了炼钢二厂硅钢的代名词。这支团队的努力和成就,不仅得到了公司内部的认可,也赢得了硅钢事业部的高度评价。
  炼钢二厂硅钢青年团队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拭亮了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团队合作的典范。正是有了这样一支敢于较真、勇于突破的团队,才使得太钢硅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技术攻坚的传奇,更谱写了一曲团结奋进的青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