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乐趣启迪思维 让数学课“活”起来
本报记者 陈晓平
202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的陈子钰,同年入职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师。入职三年来,身为青年党员的她,以“红色铸魂,数智育人”为理念,将党性修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接下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并且让两个班级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好评。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作为数学教师,陈子钰深知“教师”二字的分量,每天反复打磨教案到深夜,逐字推敲课堂语言;结合课改,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将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及时带入课堂。
她积极探索“生活化、游戏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力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她设计的“数学闯关挑战赛”,将口算练习转化为趣味竞赛,利用“数字接龙”“24点擂台”等游戏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发的“数学故事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应用题改编成漫画或短剧,例如将“鸡兔同笼”问题转化为“农场探案”,通过角色代入理解假设法解题思路。
她努力让抽象的数学“看得见、摸得着”。“为什么体积单位是立方米?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面对学生的发问,她把课堂搬到了操场,帮助大家用报纸糊出1立方分米的盒子,用树枝搭建1立方米的框架。当有32名学生挤进“立体空间”时,惊呼声此起彼伏:“原来教室能装下5000多个我!”“装沙子的卡车根本不是30立方米!”这种切身的体验彻底颠覆了学生们对“体积”的认知。
针对“分数乘除法混淆”的顽疾,她设计了“数学可视化实验室”:用透明量杯演示“2/3杯水的1/4是多少”,用彩色磁贴拼接“3/5×2/3的几何意义”,甚至带着学生利用烘焙秤去验证“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重量。
在《百分数应用》单元,她摒弃传统刷题模式,发起“家庭财务小管家”行动。学生需统计家庭月度收支,计算恩格尔系数,用扇形图分析消费结构。家长起初抱怨“增加负担”,直到看见孩子认真计算房贷利率差异、建议改用节能电器时,纷纷在班级群留言:“数学真的能改变生活!”
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片海。她连续三年参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研修班,笔记记满8个本子;自费购买200多本儿童数学绘本,研究如何将《汉声数学图画书》融入课堂;为了设计“度量衡”单元教学,她跑遍菜市场、快递站拍摄真实测量场景,制作成动态课件,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教学事业。
趣味化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到初中数学,陈子钰努力搭建中小学衔接的“思维引桥”,尝试将初中核心知识点拆解为“思维彩蛋”融入日常教学。
班里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随奶奶生活,陈子钰刚教他时,数学成绩不理想。为了帮助这名学生通往“数学的彼岸”,陈子钰开始为其建立专属 “错题日记”,并把枯燥的分数题变成其擅长的“迷宫游戏”。
当陈子钰发现这名学生对奶奶经营的早餐店感兴趣后,专门为其设计了“家庭数学任务”:记录每天卖出的豆浆杯数与收入,制作复式折线图;计算面粉、糖的比例,理解百分数的实际意义;设计“套餐优惠方案”,实践组合数学原理。
3个月后,这名学生竟然自制了《早餐店数学手册》,还能为其他学生讲解,这让陈子钰很是欣慰。那一刻,数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怪兽”,而是学生亲手触摸到的真实世界。
新学期家长会上,这名学生的奶奶抹着眼泪播放了一段视频。晨曦中的早餐店里,这名学生一边帮奶奶装豆浆,一边念叨:“500毫升装7杯还剩50毫升,说明每杯约64毫升,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摇晃的镜头拍下了学生得意的笑脸,陈子钰的付出在那一刻具象化了。
尽管入职仅三年,但陈子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22—2023年度、2023—2024年度忻州市学情大调研中,她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排名本校第一;2024年度被评为校模范教师。
工作中的陈子钰,年轻活力有朝气,工作踏实肯干,教学成绩斐然。她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肩负“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履行党员义务,以虔诚之心守护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