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 让村民在家门口有“医”靠
本报记者 王钰钦
在运城市临猗县耽子镇,有这样一个年轻的身影,穿梭在乡村小道与村卫生室之间,用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为当地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她就是23岁的杜清欣,一名毕业于山西省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医,自2023年8月踏上这片土地,她便将满腔热诚投入其中,用同理心去感受村民的病痛,用责任感去履行医者的天职。
初入基层 梦想与现实碰撞
2023年的盛夏,杜清欣刚刚告别校园,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未来满怀憧憬又略带迷茫。就在此时,临猗县推行的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她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刚来到耽子镇的卫生室时,杜清欣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工作,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乡村医疗工作琐碎繁杂,与她在学校里憧憬的救死扶伤场景大相径庭。每天除了基本的诊疗工作,还要处理各种公共卫生事务,更要学习如何与形形色色的村民沟通交流。
有一次,一个操着浓重方言的大爷前来就诊。他的语速极快,杜清欣连蒙带猜也难以完全听懂。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无助,甚至开始质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她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借助纸笔和手势,终于弄清楚了大爷的症状。那一刻,杜清欣明白了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沟通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问。
守护生命 争分夺秒救治
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60多岁的王大爷步履蹒跚地走进卫生室,向杜清欣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原来,他的脚和小腿已经麻木半年多了,走路时如同踩在棉花上,绵软无力。他本来想去大医院检查,可又担心万一需要手术,身边没人照顾,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家门口这位年轻的医生身上。
杜清欣一边轻声安慰着他,一边迅速联系了耽子卫生院,将王大爷的病情和顾虑详细告知院长张伟。随后,中医科医生进行会诊,为王大爷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医康复方案。杜清欣守在王大爷身旁,认真记录着治疗的每一个关键细节。每一次下针,她都全神贯注,每一次调试治疗仪器,她都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改善病情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大爷的病情逐渐出现了转机。住院第四天,王大爷的小腿渐渐恢复了知觉;第八天,基本没有出现不适症状;第十天,王大爷顺利康复出院。那一刻,杜清欣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知道,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责任在肩 全方位守护健康
杜清欣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为慢性病患者讲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并在本子上详细记录下每个患者的用药时间和剂量,逐个打电话提醒。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杜清欣还会亲自上门送药。
在一次随访中,杜清欣遇到了一个年事已高、患有糖尿病的老奶奶,总是忘记按时吃药。从那以后,每天清晨,老奶奶都会接到杜清欣的电话,提醒她按时吃药。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着老人的心。
闲暇时,杜清欣还会陪老人们聊天,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跑前跑后地帮老人们挂号、缴费、取报告。在杜清欣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主动去做体检,许多潜在的疾病也得以被及时发现。
此外,杜清欣不辞辛劳地走家入户,宣传接种疫苗的好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解释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前往孕妇家中询问她们的身体状况,耐心解答她们的各种疑惑;定期去产妇家中访视,关心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预防孕妇产后抑郁。
收获感动 坚定前行信念
时光匆匆,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一年里,杜清欣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宣传,并指导村民与家庭医生签约。面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她主动上门随访履约,为他们测量血压,指导用药。她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过程,也是杜清欣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她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颗关爱患者的心。她时刻牢记“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不推诿、不耽误、少花钱、早康复”,已然成为杜清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杜清欣说她会继续坚守从医的初心,牢记健康守门人的使命,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父老乡亲的身体健康,让医者之光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