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征程团员队伍建设研究
●山西中医药大学 白珺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强调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共青团要聚焦团员队伍建设。大学生群体是团员和青年的主力军,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从思政、组织、文化、服务、实践等多方面育人,探索加强和改进团员队伍建设的路径,致力于锻造高素质团员队伍,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团员队伍建设;高校共青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023年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解析了新时代共青团工作面对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机遇。2023年8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改进团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将团员队伍建设作为重大基础性工作。由此可见,新时代团员队伍建设是共青团的重要任务,全团要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唱响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
大学生群体作为团员和青年的主力军,正处于淬炼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阶段。高校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受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本质属性的影响,团支部的概念逐渐弱化于班级的概念;团支部的功能弱化于班级的功能;团日活动的教育效果亦弱化于班级集体活动;“三会两制一课”制度的落实情况弱化于班级评奖评优制度。此外,由于发展党员比例限制,部分团员的政治性和先进性难以维持或提升,个别甚至出现“摆烂”“脆皮”等现象,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这些问题愈发显著,亟待解决。因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团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要求,坚守政治学校的功能定位,大力锻造一支有信仰、讲政治、重品行、争先锋、守纪律的新时代团员队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思政育人
(一)高校共青团要大刀阔斧进行“揭榜挂帅”
高校共青团应深刻意识到改革创新对于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支持共青团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的课题研究,旨在为共青团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使其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应积极鼓励分团委、思政教师、党务工作者甚至是学生组织、学生团队踊跃报名参加。研究课题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团基础工作、理论宣讲、新媒体阵地建设、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青马工程、第二课堂成绩单、卫国戍边等展开,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推动,稳固共青团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与作用,切实履行共青团的政治职责,提升凝聚和服务广大团员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共青团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评估标准,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质量完成。通过“揭榜挂帅”这一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共青团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让共青团在新时代的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二)充分融入“大思政”体系
高校共青团务必确保团工作的政治属性,制定党建带团建工作方案,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与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吸引学校党政管理、思政教师的深度融入[1]。比如建立“与思政教师结对”、“与管理干部结对”的“双结对”联系制度,借助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等常规性抓手,邀请教师深入团支部专题学习会指导点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领学导学、研讨辨析、主题沙龙、社会调研、户外拓展、研学等,并支持自主选题,丰富学习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组织育人
(一)建立和加强团校建设
高校共青团要大力推进团校建设,并鼓励二级学院开设院级团校。每年利用暑假开展主题集中集训班,广泛吸纳基层团干部和优秀团员代表,通过理论探讨、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下午茶、社会实践、红色教育、能力训练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形成“团学骨干带头学、典型支部示范学、团员和青年人人学”的良好氛围,提升团学干部工作能力、锤炼扎实工作作风。
(二)凝聚和彰显团学活力
二级学院分团委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激发团员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构建“学院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团员、团员带动青年”的生动局面。积极开展先进团支部展演、团支部书记比武、魅力团支书、优秀微团课、团日活动观摩赛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参与积极性。
三、推进文化育人
(一)推动和传承校园文化名片
高校共青团要建立“一院一品”制度、分团委要建立“一团一品”制度。鼓励各分团委、团学组织、社团、团支部打造蕴含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的品牌活动,紧密结合新时代的热点和青年发展需求,借助典型示范、朋辈力量带动广大青年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引导全体团员从中汲取养分、获取成长力量。
(二)征集和培育校园文化项目
校院两级团委可以面向全体团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征集与培育活动[2]。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并将这些项目等同于“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项目,评选特色鲜明、示范性强、可借鉴推广的项目可立项、并予以持续支持,纳入到学生奖学金评选范畴,打造出一张张文化“金名片”,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知名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实现服务育人
高校共青团要凸显青年志愿服务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在关心、帮助、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引领,增强服务育人实效[3]。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我们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定点社会实践基地的签订和维护,根据社区需求匹配服务团队,并以团支部“轮值”的方式,让更多的团员青年有机会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尝试将义诊、义务劳动作为学生培养方案的必修内容,要求学生在四年(五年)的大学生涯中累计完成X次实践服务方可修得学分,达到毕业要求。通过明确学分要求和毕业标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五、注重实践育人
目前高校共青团开展实践主要依赖 “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普遍做法是学校或学院官方组队1-2支,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各自家乡自我完成,以“盖章”定论。事实上,“盖章”并不是难事,远失去了实践的意义。因此,校院两级都要扩展队伍、“招兵买马”,积极动员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加入,各自选定课题、带队开展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积极围绕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致力形成产学研模式,不仅要“三下乡”,更要“常下乡”,全面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征程团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共青团及全体师生的努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青年需求,高校共青团需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工作方法和路径,切实提升团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信仰、讲政治、重品行、争先锋、守纪律的新时代优秀团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征程团员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JT2023D19)
参考文献:
[1]张亚男,朱文.“大思政”视野下高校共青团的职能优势、作用发挥与创新路径 [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2,32(02):48-54.
[2]罗芬.坚持“五育一体”育人模式 打造共青团工作新高地[J].中国共青团,2022,(17):66-67.
[3]康云云.新形势下基层共青团组织如何创新性开展工作[J].办公室业务,2023,(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