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布局充(换)电设施为绿色出行“续航”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崔云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全国的当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绿色出行的关键引擎。4月20日,记者了解到,沁源县自2023年起全面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以“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发展思路为指引,全力破解新能源车主充电难题,一幅低碳出行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截至目前,沁源县已安装近200台充电桩,实现全县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118个建制村及8个社区的全域覆盖。沁源县能源局一级主任科员郭兰军介绍,这些充电桩如同绿色能源的“毛细血管”,让新能源车主在家门口、出行途中都能便捷补能,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交通干线的充电网络布局更是沁源县的一大亮点。沿国道241而行,交口乡官军村充电站成为服务过往车辆的 “能量驿站”。作为重卡通行要道,官军村日均车流量大,10台双枪直流充电桩在此 “安家”,仅需1.5至2小时即可为一辆大型车辆充满电,有效保障长途运输车辆的能源供给。这不仅提升了国道沿线的服务能力,更为绿色物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面向未来,沁源县的充(换)电设施建设蓝图令人振奋。根据规划,沁源县将建成37座充电站、2座重卡换电站,充电桩总数达752台,车桩比优化至1.9∶1,实现充电服务半径小于10公里的全域覆盖。目前,郭道换电站、王和镇重卡充电站等项目正稳步推进,一座 “全域覆盖、智能高效”的绿色能源网络呼之欲出。
“充电设施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郭兰军表示,完善的充(换)电网络将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带动节能降耗,为“绿色低碳沁源”建设注入新动能。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日臻完善,沁源县正以绿色低碳为底色,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让绿色出行从愿景变为现实,让群众的幸福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满格电量”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