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24日
孟河医派第五代传人韩仲成

从手抄本启蒙 到名医流派传人


  本报记者 卢亚 通讯员 边震
  
  在保德县东关镇府前大街鹤年堂诊所里,老中医韩仲成仍在忙碌着。每年春节,都是他最放松的时候。而寒冬,则是他最焦虑的时候。因为冬天是流感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每到那个时候,天还未亮,诊所外面就有人排起了队。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冬季时节很多疾病会突然而至,让家属和病人胆颤心惊。从家藏的手抄本启蒙,到我国著名医派孟河医派的传人,韩仲成多年来依然坚守着对中医药的热爱与执着,默默服务着每一名患者。
  
  靠着自学走上中医之路
  
  7岁时,韩仲成的腹部长了3处疖肿臁疮,经当地中医诊治,以草药煎汤,内服外洗最终治愈。至今,他的腹部仍留有3处伤疤。
  26岁时,韩仲成的母亲因被狗咬伤,不幸患破伤风而逝。次年,他的奶奶患臌胀,医治无效离世。面对亲人的离世,韩仲成下定决定,一定要学习中医济世救人。
  韩仲成的曾祖父是针药兼施的土郎中,擅长以针灸医治常见病。受家学渊源的影响,18岁的他走上了自学中医之路。家藏的《针灸甲乙经》和一本手抄本《集验良方》,成了他的启蒙书。他在家反复翻看中医相关书籍,把 《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白话解》和《濒湖脉诀》背诵得滚瓜烂熟。
  工作后,韩仲成曾被借调到原山西省卫生厅药械处,负责医疗器械装备工作。在那里,他用3年时间自学了北京中医学院的教材。遇到不懂或有疑惑的知识点,他都会虚心请教身边的中医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对于重点书籍和篇章,如《医宗金鉴》中的《妇科心法》《伤寒心法》等篇章,他会认真读、反复读,并结合临床实践,体悟其义,践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之后,韩仲成参加了全国统招中医(药)师考试,顺利通过后被分配至忻州卫校任中医教师,后调回到保德县中医院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曾担任保德县中医院原副院长。
  
  凭借勤奋成为“遥从弟子”
  
  孟河医派是我国著名的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至清代孟河地区集结了一批学问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派的掘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晚清时期,孟河医派著名医家费伯雄等纷纷走出故土,开业授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许多著名中医药家传承于孟河医派。故曰:南有“孟河医派”,北有“京城四大名医”。
  孟河医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费绳甫祖孙两人。费伯雄晚年收黄理堂为徒。黄理堂学成后,迁至江苏靖江开医馆,曾经给曾国藩诊治。曾国藩痊愈后,手书“急公好义”相赠。江苏靖江青年印秉忠在机缘巧合之下拜入黄理堂门下。费氏医学在印秉忠这一代得到了大力发扬。儿子印会河自幼随父研读医书,耳濡目染,竞志求学,成为济世名医,不到20岁就被誉为“江南小名医”。
  印会河是国医大师王世民的老师。有一次,印会河来太原市讲学。韩仲成经王世民举荐,认识了印会河。韩仲成的真诚和勤奋,深得印会河赏识,决定收他为“遥从弟子”。印会河还赐诗韩仲成曰:“印门作学尚求真,鼻息难容仰古人。寄意云西遥弟子,治医切莫信图腾。”
  印会河医海扬帆数十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所热爱的中医药事业。他尤其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重教爱生,对学生、研究生及徒弟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教学内容丰富,观点独特。印会河是一代名师,也是继承发扬孟河学术的有力践行者。
  之后,印会河受韩仲成邀请,从北京风尘仆仆,3次来到保德县义诊、示教。印会河的“三进山城”,一度被传为佳话。
  印会河每次来保德县,都是义诊一个月。在这期间,韩仲成每天侍诊左右。对这难得的机会,他格外珍惜,常白天侍诊,晚上整理日记,潜心研究病案,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经常提问题。印会河对他有问必答,耐心解难释疑。
  受老师的影响,韩仲成在中医学的道路上深耕前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修期间,他博览群书,广摘众方,穷究经旨,学贯诸家。在省部级、国家级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已出版中医著作如《随印会河侍诊记》《印会河抓主症验案汇解》《韩仲成五十年临证验案》等8部,约300余万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韩仲成在山西保德创办了“鹤年堂”。
  时至今日,儿子韩文彪子承父业。他注重临床,在针灸、康复领域已是小有成就。韩仲成仍坚守在中医行业,努力传道授业、传承孟河医派。去年金秋时节,作为孟河医派的第五代传人,韩仲成在保德举行了收徒仪式,正式收齐鲁学子张建昌为徒弟,传承印会河教授的带徒模式,为孟河医派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