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守护 见证城市“电”暖流
本报记者 王新嫄 通讯员 王晶 师晓樑
“防风保电期间,我中心共清理站内树木18棵、防尘网压覆23处、彩钢板固定6处,大风过后,还要优先对220千伏变电站设备进行巡视,特别是龙门架、防雨罩的情况。”4月22日,国网太原供电公司举行了防风保电工作总结会议,运维中心青年突击队队长张鹏与队员们分享着工作记录和计划。
前不久的大风降温为城市按下 “防风键”,该公司21支党员服务队、27支青年突击队迎着呼啸狂风逆向而行,与大风恶劣天气抢夺时间,在飞沙走石中织就一张“电力防护网”。
平战结合让队伍拉得出顶得上
4月11日22时48分,10千伏双南线接地故障。国网太原供电公司太行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王文志、赵勇接到通知后,即刻赶往现场排查故障原因。
结合“电网一张图”停电研判功能,王文志迅速确定故障位置,发现大风天气致使树木倒伏,将双塔南巷支线4号变压器高压引线压断,造成停电故障。
王文志和赵勇相互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故障隔离、装接地线、清理树障、引线压接、绝缘防护,在绝缘性能测试达标后,拆除接地线组,恢复供电,抢修工作仅用时28分钟,比计划时间足足缩短了1个多小时。
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靠的是平时扎实的技能训练和一流的团队精神。2024年以来,该公司在“两队传承共建”中推行“双向导师制”,在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之间结成 “红心·匠芯”师徒114对,老党员传授技能经验,团员青年分享创新思考,聚焦设备操作、供电抢修、用电服务等日常工作开展技能训练、岗位练兵96场,实操课件、流程规范、创新项目等一系列实践成果让 “两队”队员的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互为导师、协同作战,“两队”用各自优势为“传帮带”注入新动能,为守护城市之光薪火相传、青老接力。
科技赋能让工作更高效更精准
在太原输电线路监控中心的大屏上,输电线路的实时风速、杆塔倾斜等数据不断刷新,通过1567套在线监测装置,工作人员可精准定位故障隐患点,调配最近的抢修力量。
“我们利用无人机在大风来临之前对山区线路进行全量巡视,还配备了激光清障仪,即使在大风天气也能对线路上的搭接异物进行处理,既保证了作业人员的安全,也提升了工作效率。”4月12日,太原输电运检中心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侯飞在220千伏瑞马双回113号杆和马小双回7号杆塔附近进行线路特巡,确保输电线路稳定运行。
从线路工人翻山越岭到输电线路可视化监控全面覆盖,从无人机单机巡检到集群全自主巡检,侯飞带领青年创新团队用15年的专注和坚守见证了输电作业智能化发展和科技赋能带来的便利。
该公司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 “两队传承共建”的主战场,岗位联动走访调研、组建团队创新攻关、建设平台成果分享……“两队”队员在劳模工作室、青年博士团等阵地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研究方案、转化成果:数字化管控平台应急预案“一键输出”,全类型配网故障“秒级自愈”,变电站智巡系统“实时预警”……一项项创新成果的应用,使得电力人在应对此次大风天气时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排查治理让供电更可靠、服务更贴心
4月14日,风速降低、风力减弱,太原天气虽晴暖回归,但国网太原供电公司“两队”却丝毫没有松懈。
为应对此次大风天气,国网太原供电公司“两队”24小时应急待命、全面进入战备状态,累计出动513人次,车辆210辆次,对11座变电站、171条输电线路、78条配电线路展开应急保电,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如今,该公司“两队”队员依然没有停下防风保电的脚步。在目前集中开展的“风后行动、立即排查”行动中,太原输电共产党员服务队在三跨线路、涉林线路创建党员示范岗、责任区,重点检查引流线夹、防舞动设备的运行情况;太原杏花岭供电中心共产党员服务队按片区分组包干,检查导线、绝缘子等设备的牢固性和完好性,及时处置缺陷隐患;太原晋源共产党员服务队对大风期间设备故障异常进行专题分析,列定治理清单、逐项解决,增强供区抵御灾害能力……
风清气朗的日子里,该公司巩固应战成果,不断提升工作品质,推动供电可靠性更高、用电服务满意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