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 刘鹏 胥璇 张铭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出现诸多新特征,导致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阐述“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出“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架构,具体涵盖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生态圈、构建智慧型学生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网络管理队伍三维协同实践模式,以期为高校创新育人机制、提升管理效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学生管理;立德树人
一、引言
202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 “互联网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凭借其强大赋能效应对社会经济影响显著,促使各行各业的传统运行模式面临历史性变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高等教育生态,而“互联网+”已然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习模式等都深受互联网影响,而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学生管理,以实现新时代学生管理目标,是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现实挑战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一是网络思潮的冲击易引发心理健康危机。互联网开放的“生态系统”使得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良莠不分、难于把控,各种思潮纷至沓来,而大学生最具活力,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遭受不良信息的渗透,进而侵蚀心理健康[1];二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易造成网络失范行为。在网络环境中,一些学生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发表不当言论、传播谣言、侵犯他人隐私,无形中为网络暴力的蔓延推波助澜。部分学生在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时,缺乏理性思考,甚至盲目跟风,无意中成为网络不良环境的帮凶;三是网络内容的多元化使得当代大学生易陷入网络沉迷困境。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丰富多样,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这容易导致学生过度沉迷网络,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由于缺乏正确的网络使用指导,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发挥网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仅仅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手段。
(二)创新机遇
1.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式”到“浸润式”演进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向“浸润式”育人生态[2]。移动学习平台赋予学生“随时随地学”的自主权;V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再现,以沉浸体验强化红色精神传承;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搭建平等对话空间,学生可实时发表观点,管理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捕捉思想动态,形成“输入—反馈—再输入”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既激活学生主体性,又实现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效提升。学生管理者需主动拥抱变革,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造润物细无声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3]。
2.促进学生日常管理从“统一化”到“个性化”升级
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学生日常管理从传统“一刀切”模式转向以数据支撑、需求导向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者可为学生绘制“精准画像”,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学业预警系统监测挂科风险并推送个性化辅导;AI算法可推荐适配社团活动或实践项目。这种从“群体覆盖”到“一人一策”的转变,既是对“因材施教”的数字化延伸,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升级。
3.推动校园危机事件从“事后救”到“事先防”转变
在“互联网+”技术赋能下,校园危机管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实现重构。依托物联网设备和校园行为数据,AI算法实时构建学生动态画像,精准识别异常信号;大数据平台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精准定位潜在危机高发群体,使资源提前介入;区块链技术确保危机事件处理全流程可追溯。这种立体防控体系,可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重塑校园治理主动权,让安全管理从“救火式疲态”迈向“前瞻性智治”。
三、“互联网+学生管理”的实践模式
(一)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生态圈
1.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在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生态圈,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至关重要。学生管理者需积极运用前沿科技,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当代大学生开启沉浸式思政教育。例如山西农业大学的智慧党建教室通过数字沙盘、电子语音墙、屏联融媒一体机及VR设备让学生虚拟体验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艰辛,学生得以身临其境感受革命精神,实现从“被动听讲”到“情感共鸣”的跨越[4]。同时,短视频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也具有巨大的能量。通过制作精良的短视频,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阵地,传播宣传青年榜样、典型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如此,网络思政阵地将不断焕发生机,为培育有理想、肯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注入强大动力。
2.创建正能量网络社区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管理者培育正能量网络社区,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关键。在内容建设上,学生管理者应成为优质内容的“播种者”,如分享杰出校友奋斗历程,设立“校园正能量”专栏,鼓励学生分享温暖瞬间;在管理层面上,需制定社区规则,成立“AI+学生志愿者+学生管理者”内容审核团队,实施“网络文明大使”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与传播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社区;在互动方面,学生管理者要积极组织线上活动,及时回复学生疑问与建议,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重视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理性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构建智慧型学生管理体系
1.建设“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便捷、高效的服务成为高校学生的迫切需求,而“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可以整合学工、教务、团委、后勤、财务等业务系统数据,覆盖学生多维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流程优化。“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安全共享,可对接教育部学信网、共青团“智慧团建”等国家级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跨平台数据无缝对接。在“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的基础上构建的移动端APP可集成奖助申请、在线请假、心理预约、宿舍报修、成绩查询等多项服务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全面提升校园服务体验[5]。同时,依托“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数据,可因材施教精准匹配教学资源,更好地完善育人过程。
2.构建三级预警响应机制
不同于传统的“班级—学院—学校”三级预警机制,“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下构建的“智慧校园平台预警—辅导员核实—专家介入”三级预警响应机制是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全链条学生关怀体系。第一层级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实时采集学业成绩、消费记录、考勤数据、心理测评等行为指标,运用AI算法建立动态预警模型,当检测到异常行为模式时自动触发预警信号;第二层级由专职辅导员开展“线上+线下”双轨核查,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宿舍走访、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精准研判,形成初步评估报告;第三层级则由心理健康中心、学业指导团队、危机干预专家组成跨学科小组,针对红色预警案例启动 “一人一策”干预方案。该机制将传统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预防,充分体现了智慧校园建设中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校园危机事件从“事后救”到“事先防”转变。
(三)打造专业化网络管理队伍
1.构建多层次网络管理队伍体系
打造专业化网络管理队伍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多层次网络管理队伍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建立由专职教师、学生骨干、技术专家构成的三级管理梯队。首先,设立网络思政专职教师岗位,选拔既熟悉教育规律又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借由他们的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为营造安全有序、充满温情的校园环境打下坚实基础[6];其次,培养具有网络特长的学生骨干,组建学生团队,发挥朋辈教育优势;同时,引入专业技术团队,联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办公室、网络安全部门的技术专家,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管理队伍。
2.设立专项基金与品牌工作室
设立“互联网+学生管理”专项研究基金,重点支持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系统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创建辅导员网络文化工作室,定期举办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品牌工作室。通过专项基金与工作室协同运作,形成数据驱动、智慧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推动 “互联网+”与学生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与专业化水平。
四、结束语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高等教育肌理,重构着高校育人生态,因此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变革是必然趋势,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成为各个高校共同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通过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生态圈、构建智慧型学生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网络管理队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处理的升级转变。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学生管理者创新管理机制,有效提升本校综合管理水平,进而培养出支撑和引领我国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人才。(2022年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ybkt202220)
参考文献:
[1]刘荣元.“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J].互联网周刊,2023,(04):48-50.
[2]黄丽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及趋势探究 [J].科学咨询,2023,(01):25-27.
[3]胡小召.“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管理及思想引领的意义分析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0):76-77.
[4]张敏,郭数进.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的实践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28):109-112.DOI:10.16070/j.cnki.cn45 -1388/g4s.2024.28.029.
[5]陆宝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2,(06):20-22.
[6]杨道杰,杨丹,朱绍风,等.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1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