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金融行业需求对接研究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志宇 刘方 丁慧剑
摘要: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金融行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深入分析金融人才需求变革的特征和目前金融人才的缺口困境,探索人才培养的具体对接策略,进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金融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金融行业
一、引言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转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在此背景下,金融行业对兼具经济金融知识与信息数据能力的“T型”知识结构的跨领域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当前,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出现明显的错层现象。因此,如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金融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旺盛
2024年出版的《数字金融职业教育人才发展蓝皮书》揭示,当前金融业态呈现显著技术渗透特征,即在客户精准触达与营销转化领域,64.3%的商业银行及69.2%的金融科技企业已实现数字化工具深度应用;证券行业智能化投资顾问服务的技术应用率达60%;资产管理机构半数以上已将数字技术嵌入风险管理及预警系统。该研究明确显示,兼具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行业转型认知的复合型人才,即将成为未来三年金融产业核心人才需求,这对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二)数字金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披露,金融科技领域97%的用人单位存在人才储备不足现象。供需矛盾的核心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既懂金融业务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当前从业人员技术转化能力与业务场景把握存在显著落差;第二,传统校园招聘机制难以输送具备实战经验的金融人才,新生代从业者普遍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解决方案的能力;第三,前沿技术快速更迭导致现有人才队伍面临持续性的知识更新压力。因此,面对数字金融人才的巨大缺口,亟待通过社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加以应对。
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金融行业需求对接问题
(一)数字金融人才整体供给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金融人才呈现出明显的供给不足,近半数的企业存在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只有约22%的企业基本达到了人才供求平衡。
(二)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现阶段,职业院校传统的办学模式主要注重单学科能力训练,难以有效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以山西省为例,虽然职业院校开设金融类专业的已有12所,但由于高职金融类8个专业中,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应用、金融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所以输出的人才依然难以满足当前需求。这样的现状表明,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急需进行变革。
(三)金融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偏差
据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院校对金融科技应用等专业的定位存在偏差,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失衡。例如,一些院校将专业定位在面向金融科技行业的产品类、运营类岗位,而对需求激增的建模架构、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不够重视,形成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的错位。
四、“职企融通”需求对接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学得好、用得上”的知识体系
为了让学生既懂金融知识,又掌握技术工具、适应工作需求,将课程分成三个层次:“金融理论+技术应用+行业实践”。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像“金融大数据分析”的新课,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新趋势、提升实操能力。同时,结合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正在转型发展的特点,设置“绿色金融与碳交易”这类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深度挖掘金融企业数据优势,如晋商银行、山西证券等,收集整理真实案例,建成 “案例库”,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接触到企业中的真实问题。
(二)强化校企合作,搭建“教得真、做得实”的育人平台
学校积极与企业一起办学、合作,建立“数字金融产业学院”,设立专门的教研室为企业定制课程,开设贴合实际的项目培训班。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实施,让学生边学边做。同时,推行“双导师”制度,企业的专业人士引进课堂,学校的老师走进企业研修。
(三)改进评价方式,建立“评得准、调得快”的反馈机制
积极促进“课程内容、岗位技能、竞赛表现和职业证书”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将“1+X”金融科技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学生的学习成果认证,尝试推行“持证免修”制度。与此同时,将建立完善毕业生去向与用人单位反馈的跟踪机制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启动专业红色预警,对连续几年就业率偏低的“冷门”专业及时调整,避免培养方向偏离市场需求。在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时,不仅参考成绩,也将企业的意见和行业发展动态纳入考核指标,形成既有横向外部反馈、又有纵向内部监测的“双通道”体系,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始终贴近行业趋势。
五、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山西财经类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构建“新质生产力-金融产业-职业教育”三级联动机制,通过“把握社会形态、调研金融缺口、对标职业教育”的主体应当策略,突破传统财经类高职院校“课程与行业需求脱节”的困境,实现“校企研创共同体”,推动金融科技人才的实训效果,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山西省财经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编号:SXCJGZLQ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