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人 奏响黄土高原“兴农曲”
本报记者 陈晓平
从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学成归来走上大学讲堂,忻州师范学院生物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史晓晶,作为一名青年教授、科研工作者以及党务工作者,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田野间”的赤诚初心。她以党建引领,在科研攻关、人才培育及乡村振兴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份亮眼且有分量的答卷,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担当与作为,先后获校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科研标兵”等荣誉,入选山西省乡村振兴专家库,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技服务的先锋力量。
筑牢信仰根基 引领发展方向
作为生物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史晓晶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创新支部活动形式,精心策划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物系教工党支部与法律系教工第一支部联建,共同欣赏了一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主旋律音乐会。通过场景化、沉浸式体验,让党员们切身感悟革命先辈坚定的意志,真正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史晓晶深知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将其全方位融入支部工作,推动思想建设、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学生管理以及服务地方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并将这些工作转化为研究课题。在她的带领下,生物系教工党支部逐渐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一面鲜艳旗帜,多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她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24年度,生物系教工党支部一举荣获“山西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西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山西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多项荣誉,充分彰显了其在党建工作中的出色成就与强劲实力。
坚守教学一线 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教师,史晓晶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深耕教育事业15年,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高尚师德的优秀教育人才。
教学工作中,史晓晶担任《微生物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独具匠心地将杀菌剂抗性机理等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热情。同时,她积极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升教学实践技能。她带领微生物学教学团队凭借出色的教育教学表现,荣获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主讲的《微生物学》课程成功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方面,史晓晶积极践行科研“导师制”,利用课余时间悉心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目前累计指导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为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成果落地 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面对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秉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理念,史晓晶带领团队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三位一体科研体系,涵盖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前沿技术的绿色防控体系,助力玉米、马铃薯等主粮作物减药增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近年来,史晓晶先后主持省级项目7项、校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3项以及横向项目1项;在专业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为行业贡献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成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且发明专利均已实现成果转化,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作为生物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史晓晶积极推动“党建+育人+服务”深度融合模式,组建了“师生助农服务小队”,带领学生深入忻州、吕梁等地的乡镇,实施“一对一”科技帮扶。在五寨县,她带领学生携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菌肥深入田间,成功降低了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率并实现增产。“跟着史老师下乡,才懂得什么是‘把学问做在大地上’。”服务小队的一名学生有感而发。经田间实践,诸多学生立志投身农业,考研时直选植物保护等农学专业,渴望未来投身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科研如育种,需十年育一良种。”史晓晶常以此勉励团队。如今,她带领的“特色优势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课堂到乡村振兴一线,以科技为犁,深耕希望,在黄土高原奏响新时代“兴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