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21日

论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新闻传媒中心舆情监测办公室 王俊武


  目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内容深度,将媒体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也给网络空间的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塑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如何营造我国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政府监管、媒体责任、公众教育和社会共治几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规范
  
  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网络空间也是如此。在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和维护的能力,建立健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标准,还要规范网络行为,对于恶意信息要及时拦截和处理,加大打击网络犯罪力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在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和维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于互联网信息治理和谣言打击的法律法规方面尚存在欠缺。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法律缺乏针对性。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正逐步完善网络谣言管理手段,让网络谣言的界定、传播、处罚都有法可依。此外,政府还应牵头,联合媒体及相关社会组织建立统一的谣言预防辟谣机制,一旦发现网络谣言,第一时间利用平台进行辟谣,稳定公众情绪,利用权威发声,从而从源头上切断谣言的传播,让真相永远走在谣言的前面。
  
  二、发挥媒体引导作用,加强自我建设
  
  新媒体作为网络空间的 “守门人”,应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尽量减少热点舆论事件发生的概率。媒体在发布新闻前,应严格审查信息,引导公众情绪,维护自身的权威,提高信誉。媒体可以通过24小时监控地址、访问内容、禁止敏感词汇、整合监控发布信息、网络实名制等一系列手段加以管控,确保媒体传播的是明确、积极、正能量的信息。此外,媒体还应起到良好的监管作用,在谣言广泛传播的情况下,应对谣言散布者进行严肃处理,并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纠正扭曲的舆论,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媒体应与政府紧密合作,及时发布权威的辟谣信息,并持续进行辟谣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媒体自身也应加强管理,避免盲目跟风和“新闻炒作”,在面对谣言时,要利用事实说话,引导公众文明表达正确观点,促进舆论的健康发展。
  
  三、增强公众媒介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个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当中,光有政府及媒体相关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公众才是主体,若公众意识上不去,那么就很难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因此,要积极调动公众参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增强公众媒介素养,让公众能够理性看待问题,有效抵制网络谣言,增强理性思考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对于公众来说是喜忧参半。公众既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以及乐趣,又面临着网络攻击、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风险。这就需要公众学会独立思考,增强网络自律意识,要做到不轻易被情绪所左右,以冷静分析的态度对待信息。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即便是信息来源可靠,抑或新媒体报道,也应保持警觉,不盲目跟风,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心中始终要牢记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不做,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对于常见的谣言,公众要增强自己的抵抗力,避免在情绪的驱使下盲目转发。只要不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实现真正的自律,告别污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空间清朗。
  四、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努力构成社会共治
  在网络文化的正向发展中,为了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不仅要制定全面的互联网发展战略,为行业指明前进方向,还要确保网络生态的良性循环。这需要顶层设计、主体协同、机制创新等方面联动发力,共搭共建桥梁,促进沟通与合作。在顶层设计方面,要以战略规划引领网络生态良性发展,统筹规划网络文化建设方向,明确行业规范与发展目标,为网络生态的良性循环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内容分级与审核标准,从源头遏制不良信息传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治理。同时建立容错机制,降低创新试错成本,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优质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在主体协同方面,一是要发挥统筹协调功能,搭建政企、政民对话平台,促进治理规则透明化,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可开展网络素养培训、发布治理研究报告,协助政府与企业完善治理策略。二是发挥互联网企业主体监督约束作用,严格管理平台内容,利用AI审核、用户举报等技术手段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鼓励公众通过举报不良信息、参与网络文明倡议等方式贡献力量。同时,加强公民网络素养教育,提升谣言辨识能力与法律意识,形成“全民共治”的基础力量。在机制创新方面,要构建多方联动治理体系。一是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谣言溯源、黑名单互通等功能,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不良信息能在第一时间被阻断与澄清。二是技术赋能与社会动员结合,将大数据监测与宣传工作相结合,实现 “线上精准治理+线下社会动员”的双向协同。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政府、媒体、企业、社会和公众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逐步构建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治理新格局。